QQ网名大全

急求中国古代哪些小说典籍中出现过灶王爷这一人物?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 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详细解释:
  灶神
  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主管人间的饮食。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 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①自是承袭古俗而来。先秦两汉典籍,对灶神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将火神与灶神合二为一。《淮南子·汜论》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

  ②许慎《五经异义》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

  ③皆以火神为灶神。二是以灶神为先炊。《史记·封禅书》有“先炊之属”语,唐张守节“正义”曰;“先炊,古炊母神也。”

  ④《礼记·礼器》曰:“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注曰:“其神则先炊也,故谓之老妇。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

  ⑤灶神的姓名,也各说不一。许慎《五经异义》称灶神姓苏名吉利。《艺文类聚》卷八十和《后汉书·阴识传》注引《杂五行书》曰:“灶君名禅,字子郭,衣黄衣”;

  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则曰:“灶神名隗,……又姓张名单,字子郭。……一曰灶神名壤子也。”

  ⑦灶神是男是女?古时也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庄子·达生篇》司马彪注称“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

  ⑧其余诸书皆以灶神为男,且有妇有女。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十二引《灶书》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抟颊。”

  ⑨许慎《五经异义》云:“灶神妇姓王,名抟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云:灶神“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冾。”《太上感应篇》注引《传》曰:“灶神状如美人貌,有六女,即六癸玉女也。”灶神的职责,最初以为管人间之饮食,其后则称其代天监察人间善恶,按时向天帝上报。《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六引《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此《万毕术》当为《淮南万毕术》,茆泮林辑《淮南万毕术》即辑有此条。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曰:“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因此,至迟从魏晋起,人们即认为灶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有给人祸福的大权,故皆谨慎祀之。其后,《太上感应篇》注引《传》曰:“灶之为神,号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贱之命。过无隐露,纤悉皆言。……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一云:灶有三十六神,能转祸为福,除死定生,驱逐妖邪,迁官益禄。”据此,灶神竟成为掌管人间祸福生死的大神了。以后某些道书又进一步加以发挥。《东厨司命灯仪》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一灶各立一名,五方或称五帝,群分部属,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纪录。”《太上灵宝补谢灶玉经》又称灶神为“种火老母”,是奉元始天尊之命,下界监察人间的。曰:“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AH正因灶神有那样大的权威,归时人们都勤加祭祀。祭祀的日子多,名目亦不少。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六云:“(六月)初四、十四、念四(即二十四)日,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谚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醮。祀时,以米粉作团,素羞四簋,俗称谢灶素菜。’”AI据称,六月祀灶,是合乎古礼的,《礼记·月令》即有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其祀灶”的记述。但是多数地区祭灶皆不在五六月。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和隋杜台卿《玉烛宝典》皆谓十二月初八,“并以豚酒祭灶神”。证明南北朝至隋祭灶已不是六月,而在腊月初八。唐宋以后,多数地区又移于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十二月二十三日)。明沈榜《宛署杂记》、明刘侗等《帝城景物略》、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等,皆谓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名曰“送灶上天”。即谓该日是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的日子,因此都于当日设献礼祭之。所献祭品,古时曾用黄羊或豚酒,明清时,多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或以“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汤” 等祭之。祭时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LC或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可见送灶上天是比较重要的祭祀。除夕夜或正月初一(也有延至上元夜者),又设祭如前,迎灶君下界,名曰“接灶”或“迎新灶”。除送灶、迎灶外,一些地区又于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举行祭祀。送灶、迎灶皆在家宅灶前,祭灶君生日则在庙中。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八云:“(八)月初三日,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君殿。进香者络绎终日。有集男、妇嗜斋为会者,谓之灶君素。”
  注:①⑤ 《礼记》254~255页,136页,88~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⑦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663页,第1047册721页,72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 《笔记小说大观》第4编2册1142页,第1编9册5671页,5746页,5699页,

  台湾新兴书局,1984年

  ④ 《史记》第4册第1378、1379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⑥ 《艺文类聚》第3册13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⑧ 《丛书集成初编》原拟出司马彪《庄子注》,后未出,此从《癸巳存稿》卷十

  三转引

  ⑨ 《丛书集成初编》第1339册420页,中华书局,1985年

  ACAFAGAH 《道藏》第27册11页,11页,第3册581页,第6册248页,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AD 《太平御览》第1册903页,中华书局,1959年

  AE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25页,中华书局,1985年

  AKLBLC 《说郛续》卷二十八: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刊本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只,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据记载,祭灶习俗在先秦时已经流行。但灶神究竟为何物,是一个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由于可供参考的说法实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种"流派"。

  一,上古帝王或后裔说。《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分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二,鬼神或精变说。《礼记·礼器》"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老妇,先炊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文献通考· 郊社一九》释灶神的"司命"名号:"司命则司命星下食人间,司谴过小神。"《庄子·达生篇》记齐桓公问皇子告敖:"到底有没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称灶神为火精宋无忌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史记·封禅书》"宋毋忌"司马贞索隐:"《白泽图》:'火之精曰宋无忌。'"关于灶神是一对夫妇(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三,人死变神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一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穷蝉演变说。此说为当代学者袁珂的见解。他从前引《庄子·达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蛣"的异体字或假借字,《广雅·释虫》:"〓,蛣,蝉也。"《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穷蝉。""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颛顼之子名穷蝉,蝉又是'灶有髻(蛣)'的'髻(蛣)',而'髻 (蛣)'又说是灶神,是"穷蝉"与灶神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此"蝉"并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见的一种蝉状的小生物,俗称蟑螂,有的地方称为"灶马 "。正是这种常见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为是神物(或鬼物),祀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蝉纹为饰,所刻绘的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史记·五帝本纪》"颛顼生子曰穷蝉"司马贞索隐:"《系(世)本》,作穷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条引《许慎异义》:"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穷系又作穷蝉,是穷蝉即犁,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灶神。《后汉书·阴识传》"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姓张名单。"可见"单"或"禅"其实都是"穷蝉"一名的演变。进一步推测,"苏吉利"该是"宋无忌"的音变,而"吉"、"忌"的声音又都近于髻(蛣)。至此"豁然贯通":穷蝉既然又名穷系,而系、髻(蛣)、吉、忌的声音又如此相近,则后世传说的灶神,无论名叫"禅"的,名叫"单"的,名叫"宋无忌"的,名叫"苏吉利"的,都是颛顼的儿子"穷蝉(穷系)"一名的演变。而穷蝉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又只不过是灶上常见的那种蝉样的红壳虫--蟑螂(《漫话灶神和祭灶》,原载《散文》1980年第二期)。

  此外,民间传说中关于灶神由来还有多种"版本",而少数民族有关灶神的传说更为丰富.

  灶神的由来: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锺,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於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於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於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於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於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佚名
2024-06-04 11:36:2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