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古代有名人物,那一个小时候比较穷?

范仲淹:小时候很穷,宋真宗时中进士,官做到参知政事(国务委员),能文能武,推进改革失败之后去了边疆抵御西夏,敌人夸他说:“胸中有数万甲兵。”文章有《岳阳楼记》,词却只保存下五首,最著名的一句是“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电影里方世玉的妈妈苗翠花引用过。(善于指挥打仗,进到25,和王阳明切磋军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郑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 岁时死了父亲,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只好随母亲归居郑州。家境虽然艰难,但不肯荒废学业。在“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的基础上,少年李商隐坚持跟堂房叔父学习。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 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 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 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
正是由于李商隐少年笃志于学,才华横溢,17 岁就凭文才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25 岁举进士。但是,当时牛僧孺和李德裕在政治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李商隐也成了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原来令狐楚是牛党中的人物,而李商隐的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是李党人物,因此,李商隐徘徊于牛、李两党的斗争之中,一直受到排挤,不能施展他的才能。858 年,罢官还郑州,病卒,只活了46 岁。
李商隐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流传至今;他的许多名句,脍炙人口。他26 岁时写的《安定城楼》一诗,曾被王安石赞为名诗: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鸾雏竟未休。
诗中以贾谊、王粲自比,暗示自己少年忧时不遇,胸怀大志却被追名逐利的世俗所猜忌;又以凤凰一类性情高洁的鸟自喻,表白自己的高洁和抱负。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很高。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含义隽永,至今仍广泛被人
引用。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岳飞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黄土地上勤恳耕作。父亲岳和是个忠厚的庄稼人。他家省吃俭用,常常用节省的粮食帮助饥民度过荒年。邻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干脆割给他;有借钱不还的,也就不要了。这种忠厚治家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岳飞。传说岳飞降生时,有一只像大雁一样的大鸟飞鸣而过,所以父亲为他起名叫鹏举。岳飞没满月,黄河决口,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才幸免于难。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含辛茹苦,亲自教他读书。没有钱买纸笔,就用树枝作笔,沙地作纸,在地上练习写字。他寡言少语,但学习十分用功。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
他小时还曾写联寄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表明他将来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拯救人民,建功立业。他曾游历泰山,写下“流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寄托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名人志士的仰慕。
岳飞不仅用功读书,精心学习兵法,而且刻苦练习武艺。传说中他生就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开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学习箭法,能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其实,岳飞这身武艺完全是练出来的。
岳飞生活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岳飞决心练好武艺,保家卫国。他12 岁那年,投到一位外号“搬不动”的老师门下。“搬不动”并不教他武艺,却每天让他手拿镐镢、肩挑扁担,在山下挖坑担水栽树。一连两个多月,满山遍坡全栽满了树。可“搬不动”还不说教习武艺的事。岳飞心想,我为报效国家,前来求师学武,不能光栽树呀。“搬不动”看出岳飞的心事,笑笑说:“功夫志中来,志在耐中磨。”过了三个多月,树栽完了,他帮师傅干杂活,师傅还是不提学武。岳飞挂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动”说:“要学武艺,功在苦中练;要想卫国,须先舍小家,哪有学不到武艺,就中途退却的道理?”从此岳飞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节将临,“搬不动”把岳飞叫来说:“你来到我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棵树,从明天早上开始,你去把这些小树一棵棵挨个儿摇一摇,不准折断一枝,不准漏掉一棵,太阳不出来,就得摇完。”从此,岳飞半夜就起床,打水扫地伺候好师傅就去摇树。开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阳出来,刚刚摇完。到第十天,离日出还有一个时辰,岳飞就摇完了,腰不酸,气不喘。正好“搬不动”也来到了,他抚着岳飞的头说:“鹏举呀,俗话说,功夫,功夫,全在工夫。没有工夫,哪有功夫!看来,你跟我一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明天可以回你母亲那里去了。”岳飞很奇怪,说:“师傅,你还没教我武艺呢!”“搬不动”摇摇头说:“武艺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点武艺之外的功夫,有了这点根基,你学什么都不难了。”岳飞辞别了“搬不动”,回到家后又跟周同师傅学习箭法,后来果然练就一身绝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飞应募出征,母亲在他背上用衣针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10 年后,岳飞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了。他在《满江红》一词里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抒发了他不慕功名,不图利禄,以身报国,只争朝夕的精神。

满意望采纳
佚名
2024-05-31 23:26:5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