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大学》《中庸》感悟!急急急!!

《大学》感悟
  谈及到《大学》这本书的话,我想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是很陌生。这本书,大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撰写的,它是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其对当时的宋明理学有很大的影响。《大学》这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三大纲领和八大条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这本书的评论。所以,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怎么从平常的人变成贤能的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教一个人怎么修身,管理自己的家庭以至治理国家。那么,在我的演讲中,我会谈及到我读完《大学》之后的感悟。

  首先,就是所谓的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光明德性,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做好人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把这个好的方面发扬光大,因为人性本来的是善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

  “亲民”,也即“新民”。因为在周朝时代,“亲”和 新”这两个字是通用的,有着比较相似的涵义,而且这个纲领的评论都是与“新”有联系的,所以“亲民”其实也就是“新民”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新民”?所谓的“新民”指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核心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能力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变得更好。这个话,即使你第一次犯了错,第二次犯了错,但是你不会感到无助和失败。

  所谓“止于至善”,概括的讲就是指在生活中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让我们的行为举止尽善尽美。所以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要衡量是否自己做的这件事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而且,这个纲领对我们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可以调节和改善家人之间的关系,它会让每个人家庭成员知道他们的责任所在,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那么,这样的话就不会发生一些像吵架之类不愉快的事情。

  其次,就是所谓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到八大条目,我们可以把它划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关于个人本身的修养。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怎么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 在八大条目中,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次序。所以,一个人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那么他才可以谈论关于家庭和国家的事情。重点在于,一个人首先要尽可能的革除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只有达到格物的境界,一个人才会明白事理,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的话,一个人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诚实的人。所以你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按照你自身的意图出发,如果一个人想做好“正心”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不稳定的话,比如说:愤怒、恐惧等,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得到“正心”的目的。总而言之,只有一个人充分达成以上的因素之后,那么这个人才能真正的达到“修身”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齐家”和“齐国”吗?其实这两个条目的核心思想很相似。而这个部分也对每个想做领导的人尤其重要。首先,就是“齐家”,就是一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那么,什么是“齐国”?“齐国”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然后,如果一个人如果做不到“齐家”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做到“齐国”的目的。

  归根结底,《大学》这本书其主要教育人们怎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过程。它很明确地介绍了这个过程的次序,其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想达到一定目的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出发,从而达到更高的目的。书中也谈及到了关于“贤能的人”的道理。 因为“贤能的人”能够抵挡住对物质的诱惑,从而精益求精,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坦诚相待,所以这样一来,随着自己品德的修养和提高,他最终会成为一个贤能的人。然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却缺少这种有贤能品质的人。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尝试着改变一些不好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中庸》感悟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这就是为何我选择了感悟《中庸》。
  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正所谓至诚,至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一种境界,而正如孔子所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如今的“中庸”也许只不过是“平庸与调和”,却“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这本与众不同的经典,之所以能和《大学》,《论语》,《孟子》相提并论,是因为它有“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的原则。“中庸”不是扬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是所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这部书就像一个水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作为孔子后裔子思,撰写《中庸》,以传承儒家思想。《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而后被宋代学人提到了突出地位上。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就是一个人既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人性,与慧根。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离开片刻的,就像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的约束与监督,所以一位正人君子,就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这就是慎独了。中庸之道难以把握,“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这就是我们应该向颜回学习的了。
  用现代的话来讲,“中庸”就是道与非道的“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中庸》里提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种学习方式;也有“君臣也,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这些儒家做人的“五达道”;还有“三达德”:“智、仁、勇”等。“诚意,正心,家齐,治国,平天下”,在这五级台阶之中,“诚意”作为首要,作为基础,就是中庸所追求之修养的最高境界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是“中和”,达到了“中和”,便是“中庸”了。
  感悟《中庸》,感悟经典。“中庸”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佚名
2024-06-09 03:11:0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