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的背景是什么?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王安石受宋神宗器重,回到朝廷主持改革的时候,司马光是翰林学士。由于司马光思想保守,那时就开始与王安石谈不到一起去了。到后来,王安石被升为宰相,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司马光不仅一条也不同意,而且是拼命地反对。由于司马光的学识和影响以及他反对变法的强硬态度,他竟成了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同老朋友王安石完全闹翻了。

在反对变法的种种活动中,司马光曾以老朋友的身份,给王安石写过一封信,他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招惹是非,搜敛钱财,还死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收到司马光的信后,针对司马光的四点责难,回信一一做了驳斥。王安石写道:“我进行法制改革,是遵照皇上的号令,怎么能说是侵犯别人的职权;为国家做事理政,怎么能说是招惹是非;为朝廷、百姓理财,怎么能说是搜敛财富;批驳错误的论调,怎么能说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呢?”

王安石的回信,针锋相对,义正词严,把司马光驳得没有话说。再说,又有皇帝为王安石撑腰,司马光尽管非常生气,也奈何不了王安石。于是,司马光就向宋神宗辞职,离开京城到了洛阳,专心写他的书去了。

原来,司马光是个对历史很有研究的人。还是在小时候念书时,司马光就表现出对历史的兴趣。那时,司马光跟一个塾师学习,老师给他讲了《春秋左氏传》,司马光非常感兴趣,放学回家,就讲给家里人听,讲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司马光当了官之后,仍持续不断地钻研历史,研读了很多历史著作。在学习钻研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古以来的历史著作虽然卷帙浩繁,但是却没有一部上下贯穿的通史。另外,在司马光看来,各种各样的史书实在太多,皇帝看不过来,如果编一部通史,也可给皇帝读史书提供点方便。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打算自己动手来编一部通史,打破这个尚无通史的局限。

立下了这个宏大的志向,司马光便着手编撰。他参考了众多的历史著作,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从战国到秦末的史书。他按照自己的设想,给书取名为《通志》。

《通志》编成之时,正是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就把这部书献给了宋英宗,宋英宗读过之后,觉得大开眼界,认为此书对自己治国理政很有帮助。于是下令为司马光专门设立了一个书局,让司马光全权组织编写人员,准许他们借阅官府的藏书。

宋英宗的支持使司马光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立即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刘攽和范祖禹等做助手,组成一个编写机构,把《通志》继续写下去。

到了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又把新编好的一部分稿子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读了司马光的稿子后,更是高兴,而且体会很深。他认为司马光的书,不仅可以帮助做皇帝的人了解历代的盛衰起落,而且这种盛衰起落,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人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所以,宋神宗就把《通志》这个书名改为《资治通鉴》。“资治”是帮助治理,“鉴”的原义是镜子,用来表示警戒和教训的意思。后来,人们又把《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

后来司马光辞职罢官,回到洛阳一心编写《资治通鉴》,前后一共花了19年,才把这部著作全部写完。《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也就是按照历史年代的发展顺序,逐年写出历史上每年发生的大事的体例。它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到959年,也即从战国始到五代止的1363年的历史。

司马光为了编写这部宏大的著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那19年里,他起早贪黑,夜以继日,不停地翻阅、查找资料,不停地伏案写作。为了使《通鉴》早日完成,司马光给自己做了一个很特别的枕头,自名为“警枕”。这个枕头是由一段容易滚动的圆木做成,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把他惊醒。

司马光已经十分勤奋辛苦了,可他却还要用这个枕头来提醒、警诫自己不要睡得太多,以免影响写作。

司马光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人们认为,《资治通鉴》材料丰富,剪裁有致,考证严格,而且文字精练,富于文采,是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而司马光也因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佚名
2024-05-29 09:14:0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