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近体诗和对联的声律知识

一、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和古体诗同属旧体诗范围,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古体诗只讲押韵,不讲究声律。 近体诗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不仅讲押韵,还讲声律,即平仄、对粘,出现 于唐代初期以后,流行很广,影响非常深远。 近体诗主要有:五律、七律(统称律诗);五绝、七绝(统称绝句)等。
二、近体诗的声律
1、以五律为例,看律句的平仄及其排列组合 据粗略了解,八年级同学已学过唐杜甫《春夜喜雨》、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唐孟 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等五律,已粗知五律结构为每句五言,共四联八句, 中间两联对仗,押韵等等。今日讲课重点在声律,则由声律入手,探求其中奥秘。 五律是近体诗的排头兵,由初唐作家总结齐梁时期的声律观点最早梳理而成。近体 诗的最基本的元素是律句。只有律句才能组合成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和对联。后来 兴起的词、散曲,也由律句组成。什么叫律句呢?按照一定规律讲究平仄声律变化的诗 句叫律句。要研究律句,必须要懂得平仄声。
举例:“大、鹏、中、学、好”的声调 平声:现代汉语的阴平声、阳平声(古汉语的入声字除外)。 仄声:现代汉语的上声、去声,以及古汉语中的入声。入声自元朝后取消,分别划 归平、上、去声,在现行《新华字典》看不出来,但有《入声字表》可查,经常接触后 靠熟记。 引用诗联句子将大概出现的入声字,用一个《入声字例》贴示,方便 同学们听讲时比照认识: 了律句的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的平仄交错: 仄仄 平平 平平仄仄 平(头尾声律相同) 如果来点变化,把末尾音节调到前头,或者说末两个节奏单位相调,则成了: 仄仄 仄仄(头尾声律相反)(口诀一:合乎平仄叫律句) 五言律句就这么四句,不再有其他了。难道有谁愿意承认自己连这四句话都记不了 吗?往后的动作就是如何用这四句话来“拼图”,来组合。
组合的规则也很简单,收仄 声的为单句,收平声的为双句。 唐代的作家们发现,如果把头尾声律相同的两句组成一组,其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第一形式组) 把头尾声律相反的两句组成一组,其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第二形式组) 我们把这两种形式的律句组合称为对,或联,后边要讲到的“对联”,正取名于此。 (口诀二:两句相对组成联) 如果把两联再组合起来,便成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作家们发现其中许多奇妙之处,一是单句收仄声,双句收平声,与人们常见的歌谣 吻合。二是节奏感特别强。
三是句首两个音节的排列次序刚好相反,显得变化有序。 把两联倒装一下,则成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效果一样。诗人们总结了规律性的东西,叫做“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四个律句 用完了,再用就可能重复。果然粘下去第五句跟第一句完全一样。在确定八句为一首特 定的诗时,为了避免简单重复,规定中间两联要使用对仗修辞。收平声押韵,一韵到底。
于是就有了五律的最先的两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首句仄起为“正格”)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首句平起为“副格”) 如果按照这个规则一直粘贴下去,可以很长很长,这就是排律。为什么呢?因为古代诗歌很多是“开句定韵”的,如《诗经关雎》上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曹操《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等,现在可不可以也来个“开句定韵”呢? 没想到这不但可能,而且还是非常简单的事,只要找一句同样起头却收平声的律句当作 第一句,或者简直就把第四句的样式套在第一句上即可。
于是五律又有了第三、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属“正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属“副格”) (口诀三:四联粘贴成律诗) 至此,五律总共有了四种格式。原来说“单句收仄不押韵,双句收平押韵”的原 则,要加上一句“首句收平也押韵”。当然写法上还有许多精深的要求,比如“起承转 合”等,这是另外话题,此处不展开讲述。 现在,我们来看《春望》诗的平仄声律: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属于“首句仄起仄收不押韵”的。在比照声律时发现,有四个字跟律句 声律不吻合,怎么认识和理解这个现象呢?原来,在以两个音节为节奏单位的组合中, 有主次音节之分,前一个即单数字是次音节,后一个即双数字是主音节。
写诗时,如果 做不到两个音节完全合律,那也至少保证双数字主音节要合律。这种变通处理,俗称五 言句中“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七言的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独字担当 节奏单位时三五也得分明)。如《春望》诗中被“变通处理”了的“感”、“烽”、“白”、 “浑”四个字,都是处于单数字次音节位置。双数字则纹丝未动。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体现了包容、将就的一面,但善于利 用却又能增加一些独特的艺术效果。若纯粹从声律完美上来考虑,可采用一种叫“拗救” 的手法来调理。此处暂不展开讲述。 其他三种格式实例:仄仄仄平平(首句仄起平收押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杜少府之任 平平平仄仄(首句平起仄收不押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平平仄仄平(首句平起收平收押韵):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李商隐《风雨》) “无为在岐路”的声律本为“平平平仄仄”,后三字可变通为“仄平仄”,即“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属拗救,四个基本律句只有这一句才会变,因为末尾是“仄”, 可知其只用于收仄声的单数句,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佚名
2024-06-03 10:28:3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3 02:14:51

    古人对联口诀歌:写律诗讲对仗古人对联有榜样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

  • 佚名
    2024-06-03 06:08:58

    重庆知识产权律师哪个好哟?我们公司想请一名对知识产权比较专业的重庆律师,

    你可以找找重庆合纵所的杨俊峰律师,看他有没有时间帮你代理.去年我们公司与中铁下面的一家公司因工程款的事打官司,要不是杨律师,我们公司可能都关门了啰。

  • 佚名
    2024-06-03 05:15:24

    记一副对联 学十点知识国学教室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请教:关于对联对仗的平仄规律,对联有韵脚吗?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关于黄河的诗词和对联

    黄河诗词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对联

    写祠堂对联,一般要根据姓氏、堂号来写。因为不知你贵姓和堂号,只能发几副通用祠堂对联,供你参考:衣冠百世;俎豆千秋。世代源流远;孙枝奕祀长。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用指定的名字写律诗,对联

    紫气东来万象新智勇双全贵在拼豪情满怀凌云志奕奕神采定乾坤柱石支撑千斤重万家灯火彩缤纷泰宁康寿人间乐鑫源滚滚如井喷聆听人间生巨变航标自有定海针雪压青松松愈翠颍锐悟...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对联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一二声,怎么分上

    一般是用平仄的方法来区分上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仄(声调第三声、第四声)起,平(声调第一声、第二声)收,也就是联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和诗《宝钗》对联《无题》

    宝钗.和浠河野鹤出身富贵平安地,自甘守拙待时机。丽质天然百花愧,才思成就螃蟹诗。态度宽厚语随和,城府深邃心缜密。可惜命途多艰舛。嫁得郎君难如意。一帘幽梦入冬夜,...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谁知到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先以四句诗为例,可以慢慢后推。1、一句诗三组,两组两字为单位,一组是一个字,平仄相间。如“平平 仄仄 平”。但两个字的重心在后一个字,所以上句亦可以是“仄平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