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论语季氏》的原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兽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李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后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攻占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囗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匚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现在,仲由和冉来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呢。

扩展资料:

全文赏析:

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子路展开辩论,他不仅直截了当地揭穿了冉有的狡辩,还提出了治国应该遵循的三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掌权的人只有做到这三点,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牵涉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财富分配,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关系和睦,第三个问题是社会秩序。孔子告诫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从这些层面人手,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国家自然就治理好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一分配。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从事某种劳动,维持自己的生存。也正是这些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自然都有权利享受社会财富。因而,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应该是均。

均不是说平均分配,而是指均衡,既要多劳多得,也要照顾到贫病孤寡。人人生活都有保障,这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均无贫”。但是,在孔子所在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有一大半要上缴,上层统治者不劳而获还是当时社会的常态。

这就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在财富占有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结果的长期存在,必将引起付出实际劳动的人们的不满,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回顾历史,有很多朝代因为严重贫富分化而崩溃。

因此,孔子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合理。所以,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举足轻重的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关系的和睦。我们知道,人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以人力为王的古代史是如此。因而,人囗多少就成了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在孔子时代,由于社会动荡,连年征战,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各个国家的人囗增长很困难。

孔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退而求其次,说社会环境如此,国家人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如果全国上下能齐心协力,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就能战胜人少的缺陷。

有的国家虽然人多,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人们各不心事,甚至还互相攻讦,这种内耗必定使整个国家成为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这样的国家不仅无法强大起来,还会随着内部争斗的加剧而迅速瓦解。认识到了这一点,统治者就要注意做到“和无寡”,不论人多人少,都要上下和睦,只要大家同心同德,就不会觉得人少。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如果社会混乱,官贪吏暴,贼盗横行,百姓又怎么能安安稔稳地过日子呢?社会无序不仅使人民遭殃,生命和财产统统得不到保障,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还会危及国家政权。

历史上,因为统治阶级无道,使社会陷人混乱,最终被新力量推翻的情况不可胜数,比如东汉和西晋。因而,维护社会秩序是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详尽的法律制度,用法律约束君的行为。如果上层都能遵纪守法,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良性发展,社会秩序就会非常稳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就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而国家政权也会因此而更加巩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安无倾"。

佚名
2024-06-11 09:15:0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1 00:55:42

    《季氏将伐颛臾》的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先秦: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

  • 佚名
    2024-06-11 19:17:07

    论语季氏中,提到君子有八思对吗

    不是八思,是九思。《论语》季氏篇第十:君子有九思【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

  • 佚名
    2024-06-11 14:35:07

     《论语季氏》中的论语表示什么,季氏表示

    《季氏》,是《论语》的第十六篇,含有14章内容,对孔子及其弟子从政过程中的言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交友的原则等,是《论语》中较有影响的一篇。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七年级课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发布者:陈陈陈11120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阅读《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章,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三条

    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急!!!

    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也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的内部。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论语》1季氏将伐颛臾的相关信息

    想要得到这么多信息,100分的财富值确实少了!这件事《左传》和《史记》等正式史书都没有记载,但根据《史记》记载,冉有是在鲁哀公三年被季康子招为家臣的,而孔子逝世...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论语季氏》的翻译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