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关于创新意识的事例

日本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大排长龙,濒临破产的他想到了一个新产品,为什么不发明一种用水冲泡几分钟即可使用的‘拉面’呢?于是他便成为了第一个创造泡面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大饮食业——日清食品的董事长。

一名德国工人在生产一批纸时因为不小心而弄错了配方,结果,生产出了大量不能书写的废纸!他被扣工资,罚奖金最后遭到解雇。正当他灰心时,一位朋友让他将问题倒着想,看能否从错误中找出有用的东西来。于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批废弃纸张吸水相当好,他就把纸切成小块,取名“刀切吸水纸”,拿到市场上出售,结果相当抢手,因而也就有了现在的吸水纸。 他自然也就成了当今世界上的富豪之一,

日本东京都中野区,住着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田中正一,他没有职业,一文不名,却整天关着门在家里研制一种“铁酸盐磁铁”,被邻居看成是“怪人”。当时他患上了“神经痛”的毛病,怎么治也治不好。那时候,每逢星期四他都要带着许多制好的磁石,到大井都工业试验所去测试。时间一长,一个偶然的现象出现了:每逢星期四他的神经痛就得到缓解。田中正一是一个探究心很强的人,他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找来一条橡皮膏,在上面均匀地粘上五粒小磁石贴在自己手腕上做试验。很快,他发现这玩艺对治神经痛很灵,就立即申请了专利。田中正一认为: “将磁石的南极、北极相互交错排列,让磁力线作用于人体,由于人体内有纵横交错的血管,血液流过磁场时,便能感生出微电流,这种电流能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取得专利权后,田中正一模仿表带的式样,制造四周镶有六粒小磁石的磁疗带,向市场推出。产品上市后,果然不同凡响,在全日本出现了人人争购、趋之若骛的现象。工厂三班制生产也供不应求。在销售最好的时期,仅一周销售额达两亿日元。就这样,转眼之间 ,一个穷汉就变成了大富翁!
佚名
2024-06-16 10:43:5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6 06:36:17

    关于不劳而获的事例

    古代的滥竽充数 和守株待兔的寓言现代的故事1 一个农夫,他有一个弟弟,一天,他把他的弟弟带到农田了指出这里可以种大豆,这里可以种小麦,这里可以种水稻,之后他...

  • 佚名
    2024-06-16 00:16:57

    关于勤奋的事例30字10个

    1、苏洵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年夜家之一。他小时辰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理解到念书很主要,以后起头发愤念书,抓紧一切时刻进修。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晚上起来...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关于师生情的事例(成语 名人名言 名人事例 小故事)

    成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良师益友 尊师重教 师恩难忘 舐犊之爱 恩重如山 师恩难忘 师命难违 名人名言有:务学不如务求师。 ---...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历史上一个关于爱国的事例。

    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西域,流浪10年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关于孝的名言及事例

    关于敬老方面的名言.事例 3.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5.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6.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小学生生活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有哪些

    破旧立新, 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她就是爱标新立异;只要新潮服饰一上市;她是必买来穿戴在身;也不管是否合适。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关于"适度"的名言和事例素材?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这是泰戈尔的诗句。确实,只有适度的弹奏,才能使琴弦产生美妙的音乐。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关于慎独的事例

    据《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暮夜却金》记载:  原文:  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ei)震...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求关于励志的文章事例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