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弟子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怎么解释?

意思是: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出自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规(泛爱众篇)》,原文选段: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内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权势高,地位高的人。

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内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谈论的大官,大人物,大财商。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纵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的隐私,切记不要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赏析:

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

佚名
2024-06-08 02:50:2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