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请问深衣的形制是什么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代表。特点  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
  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
  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结构  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中原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
  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名称由来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样式特征  深衣面料多为白布或麻布,其束腰的腰带原先用称作大带或绅带的丝带。战国时期,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影响,以皮带配钩制成带钩,由于其结扎便利,所以逐渐取代了丝带。由于深衣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利,且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流行开来,一直到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服式。深衣主要有两种式样,分曲裾和直裾,它流行于不同的年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直流行曲裾深衣。特别是到了汉代,深衣已成为女性的礼服。与战国时期比,汉代的深衣在形制上多为单层,下裳裁成12片;在外观上,衣襟更长,缠绕层数更多,下摆增大呈喇叭状,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在穿着上,腰身通常紧裹,腰带系扎在缠绕的衣襟末端,以防止松散。由于这种深衣的右衽斜领领口很低,能露出其内的里衣衣领,因而得名为“三重衣”。其袖型有宽窄两种,袖口都要镶边。另有一种被称为“袿衣”的服式,形似深衣,只是在其底部有衣襟曲转缠绕而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是贵妇的常服。在秦汉时期,男子一般着袍服,是深衣的变种,同样有曲裾袍和直裾袍。 曲裾袍是完全承袭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多见于西汉早期,至东汉时已就不流行。直裾袍是直襟衣,也称衤詹褕。其形制是衣长较曲裾袍为短,从领部曲斜至腋下的前襟直通于衣摆。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最初属于便服,不能做为礼服在祭礼、朝见等重要正式场合穿用。深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已不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一直使用,其形式与汉代早期有明显差别。总体特征为“上俭下丰”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为“杂裾垂(上)髟(下)肖”服。服装的的衣身比较简单,右衽,领袖俱施边缘,袖子宽敞肥大。服装特点集中在表现在下摆部位。通常将下摆裁剪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并且从围裳中伸出飘带。由于飘带拖得很长,走起路来牵动着下摆的尖角如燕子飞舞,故有“华带非(上)髟(下)肖”的形容。到南北朝时,去掉了长可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二为一。
佚名
2024-06-07 19:57:3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