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是不是照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此《雪景寒林图》将北宋人敬畏和顶礼膜拜山川的虔诚精神展现出来。置身此煌煌巨制之前,高山仰止的视觉震撼让人肃然起敬。

  范宽,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据说因其性情温和宽厚,故得名「宽」,渐渐人们以绰号相称,他自己也在画上署名「范宽」。

  初学画时,师法另一山水画名家李成,但其质朴宽厚的个性与李成的俊秀文雅并不契合,两人的生活体验也相去甚远:范宽长期往来于关中、洛阳之间,李成则一直在山东营丘一带活动。由于所见所感迥异,两人笔性、画风自然大异其趣,范宽师法前辈不得进步,转而向其生活中的真山真水学习,体悟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的范宽,果然面目一新——纪念碑式的高耸山峰,坚实的岩石质感、厚重而稳固的山体。范宽着意物象质地、本貌的展现,塑造凝练静止的山水气象,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风貌。

   范宽的笔法质朴真实、笔力浑厚老健,尤以「雨点皴」著称。「雨点皴」为形似雨点的皴笔,是范宽山水画的特征之一。「雨点皴」是将毛笔用力厾下后迅速提起,形成下笔重而提笔轻的长点,适宜表现山石雄浑坚实的神貌,是范宽观察周遭环境而概括出的表现手法。范宽在《雪景寒林图》中用此种长点皴笔密密铺陈群峰,并以淡墨的渲染凸显积雪厚度及烟云的变幻光影,巧妙烘染出幽静、深邃的意境。此外,他还以写实的态度面对自然,在山顶上勾画着细短的小枝桠,「真石老树,挺生笔下」。

   《雪景寒林图》描绘的是关中的山林雪景。大雪初止,群峰耸立,寒林馥郁。山径、木桥、村舍万籁俱寂。前景群树,姿态矫健,为天寒地冻的冬景,平添几许生气。从前景的寒林纵向推进,到半山腰白雪盖顶的庙宇,再往上便是拔地而起的高耸山峰。在烟云的笼罩下,雄伟主峰两侧隐现的村庄、僻径、山峦以及飘渺的远处群峰,使画作的气象幽静深邃。想象置身木桥之上,仰望巍巍主峰,浩瀚苍穹,人在其中有如微尘;放眼右侧,一旁辅山则是云霭氤氲,宁静神秘,纵深看去,数不清有几重山峦溪谷。

  惊叹画中的意境,烟雾朦胧中含有浩然气势,浓墨深厚处境界浩淼,淡然处清澈透亮。北宋画论要求山水画达到「可观、可居、可游」的境界,观者看画如身处真山实水,会有徜徉其中,甚至筑居其间的感受。置身《雪景寒林图》之前,观者感受的不是丘壑的营造、或是技法的精妙,只是单纯的如临其境的震撼与喜悦。

  《雪景寒林曲》在寒风呼啸声中由远而近,人自风雪中走来,在大提琴的衬托下,旋律唱出陕甘典型的山歌韵味。琵琶,笛子与打击乐,层次分明地表现出画作中山势高耸,雪水洋莹的气势。但琴声如水,笛声清丽,乐韵幽婉,感觉仍难以述尽画之深远意境。

宋代的画,不题字,也不盖章,只是后来的收藏者为了表明自己曾经收藏过这幅画,才不断有人在画上盖章、题字。观察《雪景寒林图》上的这些印鉴,我们就可以看到,除乾隆皇帝外,先后还有“蕉林”、“安氏仪周”、 “潞河张翼”这样一些收藏者留下的印记。

谁是“蕉林”、谁是“安氏仪周”,“潞河张翼” 又是谁?通过查阅史书,我们找到了在画上留下“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的人。

“安氏仪周”,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收藏家安麓村的名字,他单名为岐,字仪周,原本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安尚义,康熙年间随高丽贡使到北京,后来入了旗人籍,留在朝廷重臣明珠家中做起了家臣。借助明珠的势力,安家在天津、扬州两地经营食盐,数年之间便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后来他的儿子安岐更是靠经营食盐做经济后盾,以收藏之富、鉴赏之精而闻名。

安仪周花巨资从收藏家梁清标手中购买了《雪景寒林图》,临卖时,梁清标便在画上盖上了自己的“蕉林收藏”之印。后来,安仪周将《雪景寒林图》秘密收藏起来。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曾经著有《墨缘汇观》,书中,还有他对《雪景寒林图》的著录和赏评。

安仪周死后,安家渐渐家道中落。安家的子孙便把这幅《雪景寒林图》卖给了当时的直隶总督。为了讨乾隆皇帝的欢心,直隶总督又把这幅名画转献给了乾隆皇帝。

大火烧过几天以后,一幅有范宽题款的《雪景寒林图》惊现于天津的旧书市上,兜售名画的是一个英国士兵。

当时的工部右侍郎、开平矿务局督办、总办路矿大臣张翼,因兴办矿产而发家,不但家财万贯,而且酷爱古玩书画。为收集名家作品,张翼经常出入古董行、旧书市一类的地方。

这天,他正在旧书摊上流连,发现英国兵正在为一幅古画和书商讨价还价,便凑了过去。展开画轴一看,张翼大吃一惊,画上有乾隆皇帝“御书之宝”的方印,他仔细看了又看,断定这是一件稀世的奇珍,就按照英国兵的要价,买下了这幅画。

回到家里,张翼关上门,拿着放大镜细细地品味。

画中是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薄薄的积雪让人感到“寒”意袭人,深谷寒林间,山势高耸,境界深远,动人心魄

张翼确定这就是传说中藏于皇宫的名画,便在画角盖上了“潞河张翼藏书记”的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然后秘藏于家中。

张翼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张叔诚同样爱好收藏,鉴赏古玩绘画。他起初居住在北京东郊的通县,一直遵照父亲的遗训,从来不把《雪景寒林图》拿出示人。

抗日战争期间,张叔诚隐居在天津,闭门谢客。这幅《雪景寒林图》也就伴随着他,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

光阴飞逝,转眼间到了1981年,伴随《雪景寒林图》,经历了中国新旧社会七十年沧桑的张叔诚老人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为了给家传的国宝找到最好的归宿,他决定把自己毕生的收藏捐献出来,献给国家。
佚名
2024-06-04 19:17:4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