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求一篇《故都的秋》的读书笔记

一 清、静、悲凉乃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这似乎早已成定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果真如此吗? 二 笔者有一个直接证据、三个“旁证”,可以证明:不能将作者所写的“故都之秋”的景物特点定为“清”“静”和“悲凉”。 首先,从原文第1段的表述来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不能等同于:北国的秋,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中心词是“来”,“清”“静”“悲凉”是用来补充“来”的,也就是说“清”“静”“悲凉”是在述说北国之秋到来的状态的。而且,“来”字之前还有“却特别地”四个字加以强调。所以,作者写这句话应该是在强调“秋”是怎样到来的,而不是“秋”具有怎样的特点。 其次,从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来看,第2段与第1段构成对比关系,借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反衬故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又用比喻的方式点明“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也就是说,江南之秋来得是不彻底的,只有这北国之秋,才来得彻底。 第三,从第3至第11段所描述的五幅“秋景图”来看,尽管人们可以挑出某些句子来说明这句写的是“清”,那句写的是“悲凉”,但是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某一幅秋景图在集中描述“清”,另一幅秋景图在集中描述“悲凉”,也不是每一幅秋景图都分别描绘了“清”“静”“悲凉”的特点。也就是说,这样的语言表述是不连贯的,而行文必须做到语言表述连贯,这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 或许有人会说第5段的“秋蝉残鸣”不是在整段地写“静”且表述连贯吗?可是我们知道,“蝉噪林愈静”并不是“秋”所独有的,也就是说“静”并不能算是“秋”所独有的特点。何况,这段是不是要重点表现秋的“静”,尚需推敲。 第四,从众多解读者的理解来看,或许是因为对哪里在写秋之“清”的认识不一致吧,所以对“清”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清’和‘静’是相对于‘浊’与‘躁’而言的,‘悲凉’则是‘热闹’的反义词”(《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有人则认为“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黄清华《〈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还有人则认为“清”“静”“悲凉”既是“富有特色的故都之秋的一种‘客观色彩’”,又是作者“当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真实流露”(《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5~206页)。 三 那么,“清”“静”“悲凉”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清”字当为“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之意。“来得清”,即是指这秋来得纯正,来得彻底。你看,且不说“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说“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就说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处“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吗?正因此,这故都之秋,才会被称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饱尝一尝”。 “静”字当为“没有声音”之意。“来得静”即是指这秋来得悄无声息,既不像春天的到来有“春雷”作“鸣”(明)证,也不像夏天的到来有“瓢泼的大雨”相伴随,更没有冬天到来时吼叫的北风、整夜的风雪。秋的到来是无声的,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总之,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你的身边,使你听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悲凉”的确是人的一种感觉。“来得悲凉”是说这秋的到来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请注意,只是“能够”使人产生悲凉之感,而不是人们一定都会产生悲凉之感。因为草木本无情,喜怒哀乐,皆源于人之多情。 因此,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并不是“悲凉”之感,而是一种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开篇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对五幅秋景图的描绘,无不充斥着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你看,即使住着“一椽破屋”,却有心情在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去听那“青天下训鸽的飞声”,去细数那“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不是一种闲适吗?如果说作者描绘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四幅图还能勉强和“悲凉”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图画“胜日秋果”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悲凉”的影子了。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对枣树的描述:“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生活在这样的庭院中,面对着触手可及的秋果,享受着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赞美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闲适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挚地赞叹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看来,作者要留住的是这北国的秋天,更是与这北国的秋天紧密相连的闲适的生活。
佚名
2024-06-03 07:27:1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3 08:05:06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求两篇英文读物的读书笔记,要带故事简介和感悟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100条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西游记》读书笔记 100字左右 5篇

    在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尽管每个人读完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会认为这部巨著是十分具有价值的,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被作者吴承...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速求一本书的读后感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我真心的希望你看这本书,这本书你看过后会发现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世界。感悟平凡——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读书笔记一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请问读一篇文章能写3篇读后感吗?还是3篇读书笔记

    读后感无论想写多少篇都可以的。比如说第一次读站在全局的角度写一篇,第二次读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写一篇,第三次读站在某个特殊的人物角度写一篇,第四次读站在对于故事背景...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阅读名家作品,写三篇读书笔记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它是在安徒生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说:“...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20篇600字左右的名著读书笔记

    600字左右的名著读书笔记很多,从这里能找全http://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读书笔记20字大全30篇

    1.《老人与海》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

  • 佚名
    2024-06-03 08:00:00

    昆虫记读书笔记10篇100字

    原发布者:xueke99com   《昆虫记读书笔记》  昆虫记读书笔记(1):  《昆虫记》是一部昆虫学的传世佳作,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比如:蜘蛛、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