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古代的四象是什么?

古代四象主要有七种解释:
(1)指春、夏、秋、冬四时。体现于卦上,则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
《易·系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虞翻 注:“四象,四时也。” 高亨注:“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天地生四时,故曰:‘两仪生四象。’”
又《系辞上》:“《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高亨 注:“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也。”
唐吕岩《忆江南》词:“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
《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
(2)指金、木、水、火。体现于卦上,则为实象、假象、义象、用象。
见《易·系辞上》 孔颖达 疏。 
(3)古代用来表示天空东、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4)指日、月、星、辰。
《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5)指阴、阳、刚、柔或吉、凶、悔、吝。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易篇》:“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易》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

(6)指暇、顺、雍、嘉四种治政要求。
清·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圣人之以能有名号者,有四象焉:曰暇、曰顺、曰雍、曰嘉。”
(7)指六书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四体。
清·方以智《通雅·六书形声转假说》:“用修曰:六书当分六体。班固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假借、转注是也。四象为经,假借、转注为纬。”
佚名
2024-06-09 11:54:5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9 17:20:58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琴是什么?

    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

  • 佚名
    2024-06-09 08:22:31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我国古代的经典''四书''是什么.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古代四大农具是什么 ?

    石铲,铁锄,铁犁,水车。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被你采纳,谢谢。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我国古代的四种文体是什么

    古代的主要文体有以下几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骈文、赋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我国古代四大才子是什么朝代的?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中国古代四大石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石是: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1、寿山石:其特点是质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备受篆刻家们的赏识。  2、青田石:其特点是质地精纯,色彩丰富...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古代的送别意象

    送别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中国古代的四兽个代表什么?

    东——木——青龙——青 南——火——朱雀——红 西——金——白虎——白 北——水——玄武——黑 中——土——麒麟——黄 相关资料: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古代的五象之年是多少岁

    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