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说单口相声有什么讲究?

单口相声的表演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对口相声相比,总体来说,在叙事方面多采用第三人称平铺直述,这一点更接近评书艺术;在舞台造型上形式较为多变,表演者需要不断出入各种角色,而且还不能失去作为评述者的本色;在表现方法上以说为主,或叙或议,或扬或抑,都要凭借演员个人的技巧和舞台经验。因此,单口相声的表演更为复杂、细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说到讲究,其实表演者并不必拘泥此。过去的确有人规定过某些讲究,但是,其中大多属于人为的造作,对于舞台艺术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这个演员“师出有名”或“嫡传正宗”。这种形式大于内涵倾向,其实限制了相声演员的表演,侯宝林先生的名作《规矩套子》中对此有精辟的批评。
当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曾经被许多老一辈艺术家推崇的“讲究”也可以供大家作为参考。这里简单介绍一些:
一,演员如果没有特殊需要,都是在桌子后面的(如果有桌子的话),坐姿为主,传统长篇单口相声多采用这种形式。由于演员的道具,如折扇、手帕、醒目等都放在桌子上,只有坐在桌后才便于应用。但是,也有演员是站在桌后,或者根本不用桌子,尤其是表演一些短篇。我们现在看到马三立先生的一些单口相声录像,都是站在桌后的。大家可以想象,在早期的相声表演中,演员大多撂地卖艺,不可能没有桌子就演不了相声。
二,关于定场诗。定场诗是评书表演的常用技法,目的是“开门宣义,聚众拢音”。单口相声表演中,也借鉴了这一方法,也在长篇传统作品种多用。但是这种表演形式务必与现场气氛相结合才会发挥作用,如果气氛热烈而且意欲追求火爆的效果,定场诗可短小精炼并带有笑料(如“两个和尚洗澡”),如果气氛沉闷而作品本身比较冗长,定场诗中也不必含有包袱(如“折戟沉沙铁未销”)。当然,现代作品中,定场诗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表演时切不可强加,以免显得不伦不类。总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决不可倒置。
三,表演时的规矩,过去有的演员很讲究。比较有代表性人物为北京曲艺团老一辈艺术家王长友先生等,据传王先生曾借鉴京剧表演的舞台形式,定过一系列相声表演动作规范,其中包括什么时候挽袖子,什么时候拿扇子,怎样拿手帕,扇子打开多少分别代表什么器物等等,可谓规矩繁多。但是,这种形式主义的追求,显然与相声灵活多变的艺术风格不协调,因此现在这些规矩已经鲜为人知了。我们如果看一下王长友先生,及其弟子赵振铎先生等的表演录像,可能还会发现他们在此方面作出的努力。
相声发展到今天,之所以仍然活力不减,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形式始终与内容相结合,或者说始终忠实地为其内容服务。相声切不可说“死”。看看张寿臣,刘宝瑞,马三立等单口相声名家,他们各自风格迥异,表演形式不一而足,即使在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展示不同的艺术特色。各种形式的运用,事实上都是来源于大量的舞台实践与经验总结,其中必然凝聚着艺术家们再创造的结晶。而规矩本身,如果脱离了艺术实践,也无疑会走向僵死的桎梏,这绝不是艺术家们所追究的。
提问的朋友,很抱歉,我说的太多了,其中有些意见,真的并不是针对您,希望您能理解和原谅,也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供您参考利用。
补充一句,如果您在北京,可以到崇文区文化馆看一看相声俱乐部的演出,其中不少演员是北京曲艺团的成员,包括崔琦老师。崔老师是研究相声传统文化的资深学者,对于相声传统表现形式有深入的研究,他可能给您更多更好的信息。
再次谢谢您的谅解。欢迎指正。
佚名
2024-06-01 13:31:3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