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为什么要学《庄子》?

一直都想译解《庄子》,但一直拖到译解完《管子》之后,为什么呢?被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给忽悠了。他们说庄子论道是玄而又玄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的道,又是指人的精神境界的道。司马迁说:“其著述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因此众多专家学者教授们评价说:其叙事井井有条,故事性强,擅长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其次,气势雄伟,想象奇特。再次,笔法变化多端,善于比喻,变化无穷。有水月镜花之妙,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似乎庄子只是在讲故事,而没有论道。再加上我译解《论语》时,曾参考过《庄子?盗跖》一篇,很不高兴庄子对孔子的描述,故而在译解完《老子》后没有着手于《庄子》。今年二月,在译解完《管子》后,开始着手译解《庄子》,发现并不是那回事,庄子全篇都在论述人生道路,万事万物的道路,庄子认为,仁爱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关键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仁爱的行为方式只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坚持孝悌仁义、忠信贞谦这八种外在的所谓美德,并不见得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比如《逍遥游》,逍遥,指人不受任何拘束,悠闲自适,逍遥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实际上是指人的精神、思想不受任何拘束,悠闲自适,逍遥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就可以有无限的想象力。然后,庄子笔锋一转,由想象转回到现实,至人,就是真实的人,能承认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就能面对真实的世界,就能解决面临的问题。人不能仅靠想象面对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用想象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人的社会如同大自然一样,有高山有河流有丘陵有溪谷,你踏入社会,就如同踏入大自然,没有所谓的平坦,没有所谓的公平,必须要面对真实的社会,承认真实的社会,才能想办法克服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学习知识,学习想象,学习思维,学习面对,乃是人生的第一要务。《齐物论》,是讲学习、认识万事万物,是紧接《逍遥游》而来,齐物指的是万物平等,我们在认识万物时,一定要平等地对待万物,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对待万物。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明白事理,才能掌握事物关键,以顺应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而且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认识事物的普遍性,不要抓住个别的特异性不放,要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事物,才能对事物的作用有全面的了解。再者,我们认识万物,要看对活着的人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那么还要穷研究什么呢?即使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也不能钻牛角尖,要适可而止。所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一定要看清时势,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行为,才是关键。认识事物,首先一定要学会观察,然后使用类推或反比的方法,不要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及万事万物,尤其是在利害关系上。认识事物,还不能固执己见,抱着过去陈旧的观念不放,因为事物是相对的,是非是没有标准的。庄子实际上是讲学习、认识万事万物的要决,关键,我们只有弄懂了这些,才能开始学习,才能学得出来。否则,我们学了几年,乃至十几年,只是浪费岁月,浪费青春。《养生主》,所谓“养生”,即是养育生命,主,即是掌管。要想让生命在这个人世间长存,那么必须要有知识,只有掌握了养育生命的知识,才能活得更好。而怎么样学习知识,就是关键的事了。庄子首先提出,学习知识必须要忠实笃厚,不要投机取巧,然后庄子举出庖丁解牛的例子,意在说明,专学一样,同样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不论我们学习什么,只要心灵不残缺,什么都可以学。另外,在学习中,一定不要有什么束缚,如果有束缚,一定要打破束缚,打破牢笼,让思想自由翱翔。因为,只有思想自由者,才能探寻到事物的根本。《人间世》是讲人要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人世间。颜回初生牛犊不怕虎,尚未学成就敢去卫国纠正卫君的过错,被孔子教训了。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懂得社会的复杂以及人心的善变。那么怎样才能懂得社会懂得人呢?要想懂得社会懂得人,首先要认识社会认识人。要想认识社会认识人,首先要把自己排除,不要让亲情、利益牵着走,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失,才能认识清楚社会和人。如果有自己的利益牵涉其中,就会按照利益的需要而判断人,这样就会造成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按照偏见而行为,于是越走越偏,最终偏离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我们在认识万物时,一定要平等地对待万物,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对待万物。认识事物,首先一定要学会观察,然后使用类推或反比的方法,不要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及万事万物,尤其是在利害关系上。认识事物,还不能固执己见,抱着过去陈旧的观念不放,因为事物是相对的,是非是没有标准的。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明白事理,才能掌握事物关键,以顺应社会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德充符》,就是规律充满心中而符合大自然,庄子首先举出王骀的例子,说明,一个人,是否聪明有智慧,是否是人才,关键要看他是否能认识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逆规律而动,即使再表现得聪明有智慧也是个愚蠢的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的,人再有怎么强大的意志,也不能改变大自然所赋予生命的物体会改变其生老病死的规律。最后,庄子对惠子说,我们对待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不能依照自己的感情来判断,而是要抛开自己的感情,顺应自然而不增添什么。这最后的总结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大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与厌恶来判断事物,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事物应该按我们的想象来发展变化,而不管事物真正的道路和规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就导致了我们与事物的脱节与对抗,当然最后也就导致了我们的失败。《大宗师》,大是极大,宗是尊崇,师是效法。尊崇效法什么呢?尊崇效法天道。庄子一开始就论述真人,真人是什么人?就是真实地依照、因循大自然规律的人。真人随遇而安,随时而安。什么叫随遇而安呢?就是处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处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这并不是说,真人没有自己的道路,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自己的道路,才能够随遇而安、随时而安。不论什么环境、什么时候,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然后庄子论述了学习、读书的方法,天没有在乎生死,当然也就没有在乎钱财利禄、名誉地位,人要尊崇效法天道,为什么还会在乎生死,在乎钱财利禄、名誉地位呢?学习、读书,尊崇效法天道难道就是为了博取功名,找到钱财吗?当然不是!学习、读书,尊崇效法天道其实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生死置之度外,把钱财利禄、把名誉地位置之度外,把逍遥自在、从容地度过今生今世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应帝王》,是讲顺应上天而兴旺,庄子首先举出泰氏的例子,说明他是一个能顺应上天而兴旺的人,然后用狂接舆的话批驳了日中始颁布自己制定的法度准则的错误观点,然后又举出天根和无名人的例子,说明顺应上天,一定要去掉私心杂念。庄子通过阳子居与老聃的对话,说明顺应上天的道路和规律,要顺应民心、顺应时势。然后庄子又通过季咸看相的故事说明顺应上天的道路和规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着重于规律的实质。如果我们不把握住道路和规律的实质,那么就会做名声的载体,就会做谋策的府库,就会做事情的担保,就会做智巧的主宰。最后,庄子通过虚拟的三个人表达出他对待上天的道路和规律的态度。全篇一气呵成,告诉我们,对上天的道路和规律只能是顺应,而不能是怀着私心杂念去辨别和判断,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抓住实质,才能真正做到兴旺。庄子所说的顺应,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要根据上天的道路和规律而安排我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在《骈拇》篇中,庄子意在讨论自然本性与非自然本性的问题,庄子一开始提出仁义如同并生的第六个手足指头一样,是不自然的,然后他继续论述仁义如同过分的明目、过分的耳聪一样,也是不自然的,庄子认为,人的本性要靠引导,而不能靠强迫,随即,庄子消极地认为,人都是要死的,何必去在乎什么是非善恶呢?最后,他总结出人们是改变自己的本性去从属于仁义。仁义真的是强加给人们的吗?当然不是!其实,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仁义礼智信观念的产生。人的智慧来源于人的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又受着风俗习惯的强大影响,人们从小就被身边的各种风俗习惯所熏陶,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世界观则决定了人的智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改变旧的、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确立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而就增长了智慧。而智慧的增长,则可以让人们对行为方式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才有好的、善良的、符合不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这难道都是强加的吗?《马蹄》篇,庄子还是在讨论自然本性与非自然本性的问题,由于圣人、统治者的追随者的盲目追随,抛弃了圣人最根本的核心——规律问题,反而转向仁义、道德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规范成为束缚人的条条框框,成为压迫人的礼法、礼教,所以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虚伪、虚假。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有各自的道路,有道路必有其发展规律,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我们是沿着人生道路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而不是沿着仁义和道德的道路走完人生旅程的,也不是沿着社会行为规范走完人生旅程的,更不是沿着人的意愿走完人生旅程的,规律的发展演变也不是根据仁义和道德的规则进行的。我们的人生道路,是根据我们的人生观念而展开的,而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有混乱的人生观念,那么就只有混乱的人生道路。一个念头的出现及实施,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导致人生道路改变方向。其实,仁义和道德只是道路两旁的告示牌,而不是人生道路的根本,我们废弃了根本而高举着告示牌,走进了迷茫的荒山野岭,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帮助呢?《胠箧》篇,庄子着重批判圣人,他以为是所谓的“圣人”促使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促使了私有制的发展,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导致盗贼横行,天下由此大乱。其实,人类智慧的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能由此而怪罪于圣人。所谓的“圣人”,不过是比平常人聪明一些罢了。私有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不要消灭私有制而实行公有制,而是怎样平衡私有和公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义提倡公有,保存私有,而现代资本主义提倡私有,保存公有。而人类社会的未来,必然是私有和公有这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繁荣富强。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在私有制的制度下下多一点公有的观念,毕竟人类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人的社会。《在宥》,是观察而保佑,观察天下之形势,观察天下人之情态,观察以后保佑他们。庄子提出保佑而不提倡治理,是因为治理会束缚人的自然本性,治理是人为的管理而不是自然的规律,既然不是自然的规律,甚至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就不可能保持长久。然后他借用黄帝的寓言故事,想要说明黄帝是用仁义扰乱了人心,而广成子所谓真诚的道才是回归自然的唯一途径。然后庄子又借用鸿蒙的寓言故事,希望人们彻底抛弃私有意识,听从“大人”的教化,要求人们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的状态。在庄子的思想意识中,人们正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才发展了私有制,而私有制的发展才导致了人们思想的混乱,以及社会的混乱。庄子认为,对于这种混乱,治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不如放弃私有制,引导人们回归到自然生存的状态,按照天的道路和规律而生活。按照庄子的这种想法,人也就和其它动植物一样了,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天地就恢复正常了。既然是无意识地生,无意识地死,人们也就没有什么痛苦与幸福的概念了。庄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了痛苦与幸福的概念,才是真正保佑了人民。《天地》篇,庄子以天地为题,要求人们了解天地的道路和规律,顺应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从而创造自己的道路和规律。天地的道路和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自自然然地自然运行,不去做什么,不治理什么,不要求什么,不得到什么。而人一出生,就不停地要求,不停地去做,不停地去治理,不停地去得到,最后,反而丧失了人的本性。庄子认为,这种人由于不懂得天地的道路和规律,违背了天地的道路和规律,没有创造出自己的道路和规律,从而都是短命的。人如果想保持长寿,就要效法和学习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不去做什么,不治理什么,不要求什么,不得到什么。在《天道》篇中,庄子着重于论述天的道路和规律,天,是按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旋运不息的,它空虚安静无私而又无所作为,然而它却促使了万物的生长存活。而我们人类,不仅懒惰,而且喜欢私有,喜欢充实,喜欢喧闹,还喜欢胡作非为。庄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职责去做。然后庄子借用尧舜的故事举例,说明古人是非常崇尚天地的,能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然后又借用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说明与其高举仁义,不如效法天的道路和规律,倡导人们认清道路和规律,人们如果能够认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就能明白仁义对于自己和他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然后庄子转到修身问题上,说明人也应该效法天地的道路和规律,不去有意作为于什么,而应安静而随时势应对。然后庄子强调,光读书是没有用的,要用心去体悟,才能真正了解天地、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最后庄子以齐桓公读书的例子说明,并借轮扁之口说出,书上、文章里的语言有许多言外之意,如果不用心去体悟,那么所读到都是糟粕!在《天运》篇中,庄子用七个故事说明了天的运转的道路才是根本所在,而日月、云雨、刮风只是表面现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路,那么人的道路呢?在人自己的心中。人的道路无法窥察,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们的表面的行为方式。那么以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就能判定一个人吗?不能!我们看问题、看人、看万事万物,都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表面现象,而是要看到其内在的道路。只有抓住了根本的道路问题,我们才能对其盖棺论定。我们现代人,似乎读了大学就是人才,似乎有了一点技能就是人才,似乎有了钱就是有本事,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外在的、表面的行为方式,而这些所谓的人才,动不动就会违法乱纪,所以导致现代人都糊涂了。到底什么是人才?!我们不能根据表面的行为方式来判断问题,而是要根据其根本的道路来判断。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观念,自己的人生道路,再加上有技能,才是一个人才。否则,顶多是个歪才,偏才,甚至是蠢才。庄子着重的是论述表面现象、表面形式与内在道路的不同,指出所谓的仁义、怨恨、恩爱、夺取、给与、劝谏、教诲、使之得生、处死等等这些,其实都不是人生道路,而只是行为方式。因此,不论是统治者,或是教育者,都不能拘泥于表面现象、表面形式,而是应该加强对人生道路的教育,对了解万事万物道路的教育,才能使人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刻意》,就是严以律己,庄子着重论述那些严以律己的人,其实就是崇拜圣人、仁人、善人的行为方式,只想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而没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价值判断,没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只会高调评论、讥讽、嘲笑、咒骂世俗及世俗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这种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人云亦云。这种人难道不是愚蠢的人吗?如果我们崇拜某人,那么我们就应该考察他的主见、信念、观念及他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仅仅模仿他的行为方式。那么圣人的道路和规律是什么呢?就是恬淡虚无,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就是纯粹的人,所谓纯粹,就是不使其精神亏缺,能以纯素为体的人,就称为真人。庄子很反对那些模仿他人行为方式的人,我们要学习、要模仿,只能是学习、模仿他人的道路和规律,从他人的道路和规律中总结出经验,得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模仿的不能只是表面现象、表面形式,而是要学到真髓。
佚名
2024-06-07 03:28:3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14:16:56

    为什么老子,孔子,鬼谷子,庄子,都用子来取名?

    常识性错误。不是他们用“子”来给自己取名,而是别人用“子”尊称他们。

  • 佚名
    2024-06-07 02:26:36

    为什么老子,孔子,鬼谷子,庄子,都用子来取名?

    “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

  • 佚名
    2024-06-07 07:32:08

    庄子又名,庄子名,《庄子》又名什么,作者是谁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别称庄子、庄子休。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

  • 佚名
    2024-06-07 20:32:01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读文学名著

    你好,目前汉语已经被严重的“西化”,还受到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语的冲击,孩子们包括成年人提笔忘字的事越来越多,更是有些人忘记了中国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作为一名中国人,...

  • 佚名
    2024-06-07 09:00:58

    庄子为什么叫庄子

    庄子本名叫庄周,被尊称为庄子,子是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

  • 佚名
    2024-06-07 01:52:56

    外地户口在石家庄-孩子今年要上小学,需要什么材料?

    如果你的孩子今年已经满6岁半,你孩子在你附近入学的条件完全符合,你现在该做的:1、准备好五证:有孩子一页的户口本、家长的居住证(如果没在孩子户口本上,要能证明是...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学心理学主要是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掌握人际沟通技巧,纠正自己不良的情绪, 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及困惑, 可以每天开开心心的学习工作生活, 有利益身体健康,减...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庄子到了后汉以后被尊为什么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为什么“持杆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孩子学习舞蹈为什么要考级

    1能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通过舞蹈的系统学习与训练,能够使孩子们获得舞蹈知识与技能,使少年儿童的柔韧性、力量、控制、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方面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