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全真道的全真传戒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规矩,对道教而言,这个规矩就是戒律了。
所谓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其实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归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所以戒就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
所谓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规则,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内容是根据戒条而订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
有戒就必须授。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初期道教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的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的戒律。 北宋道教全真派兴起,随之道教中出现了“传戒”制度,究其宗源,道教全真先期传法,依之古制,口口相传,六耳不谈道,旨在法不传于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口传心授,要义是积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静清修、长生久视之术,以及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的具体要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七真之首马丹阳真人有《丹阳真人直言》,邱祖则有《长春真人规榜》、《长春真人垂训文》。至邱长春祖师时,全真戒规为传承衣钵时口口相传、单枝相接的形式。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说:“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龙门第一代传戒律师赵道坚因辅佐邱祖在白云观率众有功,“于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传授中极;妙德无漏,遂传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圆行满”。可见修持全真戒律确是不易。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的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全真戒律公开授受起自第七代传戒律师王常月。王常月撰《初真戒》,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他于顺治乙未(1655)秋到京都,于丙申(1656)三月望日于白云观中传戒,三登戒坛,授弟子千余人,遂使全真传戒制度闻名大江南北。由清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白云观中已传戒达14次,至二十一代陈明霖律师。另外,四川成都二仙庵和东北沈阳太清宫等均曾设坛传戒,全真戒法于是传布四海,绵延至今。 根据全真派的传统,举办传戒的道观首先须是十方丛林宫观。“十方”意指四方、四隅、天上、地下;“丛林”原指树木生长茂密旺盛的森林,比喻人才济济之处。十方丛林宫观在此即指管理规范、清规戒律已成为固有制度、有资格和实力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场所。丛林宫观自古财产公有,常住道士就是主人;宫观是所有常住道士栖身修持之所;用人制度则是民主选举,唯才是举;丛林宫观的人员(常住道士)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注重民主公议,制度管理;宫观人员中不得相互拜师授徒,亦不得以师徒相称,宫观常住的道士均为道祖“太上爷”的弟子,所以相互间地位平等,过去北京白云观的老道长相互间均按其姓氏称呼,即是此意。
十方丛林宫观的常住道士都是各地参访的人员,所以宫观在一开始即以制度管理,为传戒打下了规范基础。十方丛林宫观按道教全真派仪范,都应该设常住执事(即各方面的负责人),监院以下称为“三都五主十八头”,也有根据不同情况专设执事名称的。“三都”:即都管、都讲、都厨;“五主”:即堂主、殿主、经主、化主、静主;“十八头”:即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等。这其中客、寮、库、账、经、典(点)、堂、号,称作“八大执事”,这在全国各常住宫观都是一样的。 过去举办传戒活动最多的道场是北京白云观。观中至今存有珍贵的、只有传戒方丈接法才提供的史料“法统”。考其源流,白云观传戒律师从元朝第一代赵道坚大律师开始至今已历二十四代。
传戒中方丈大律师的选择很重要。方丈的人选,不仅要学问好、人品好,更要有功德、会办事、能服众。方丈人选必须在过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最好是在上一坛中获受“天字第一号”的戒子。 传戒期间的科仪内容,现今一般有开坛、扬幡、张榜、开坛、取水、荡秽、迎师、请圣、祝将、演礼、审戒、考偈、诵经礼忏、上大表、说戒、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晋表谢神、大回向、落幡送圣等仪式。现择要解释如下:
扬幡:传戒活动开始配合有隆重的“扬幡科仪”,目的在于誓告天地神明,宫观即将开坛传戒,请求善加护持。张榜:榜示某月某日某名山道观开坛传戒,主持戒坛的方丈传戒律师为何人,开坛传戒的意义何在等等。荡秽:这是大型科仪开始之初即要做的内容,请神水为坛场洒净,以科仪祝告神明,请得十方神圣临坛护佑。迎师:设坛宫观全体道众和赴坛戒子以隆重的科仪形式迎请方丈大师临坛主持传戒活动。演礼:以演礼大师为主,为众戒子演示规矩礼仪,以及戒坛所发的法器、戒物、冠服的使用和收执方式。审戒:由大师临坛,与众戒子面对面按仪规设盟发誓,当堂逐项询问戒规,众戒子能否持守?戒子如表现得不坚定,即不能通过此项考核,不能继续留在戒坛参加传戒科仪活动。考偈:由戒坛预设考题,主要考核文采学问,通过该项程序,方丈和众大师可以从中了解戒子的禀性和志向,以便进行道教人才的后续培养。考偈结束,即按“千字文”的排序,排出名次。说戒:传戒中最主要的就是“说戒”,所谓传戒本身就是为戒子讲戒条、说律法,帮助戒子了解戒律。由方丈亲自临坛说法。过斋堂:戒期中安排戒子就餐也是要合乎规矩的。届时敲钟击板,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率先踏着钟板的节奏跨入斋堂,众戒子庄严肃穆,有序地跟随方丈之后,鱼贯入座。送饭布菜均有程式,索汤加饭都有礼节。在现代,一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知识演示给戒子,在古时,如果稍有差错,纠仪大师发现后,即会被处罚,发牌最轻亦要跪香。 戒子经历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恭听方丈大师传戒讲经说法后,身份地位就起了变化,方丈大师更因此变化为“人天法主”。从传统上说,“人天法主”可以代天说法,被尊称为“方丈大律师”;“三坛大戒”后的戒子,依据《初真戒·入戒要规》规定: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同戒晚辈者称同衣;上座称先师。全真戒坛实际上就是全真道士学戒律、学知识、学科仪、学文化的特殊课堂。
经过授戒的全真道士,不仅是获得了戒牒,更明白了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全真道士。对每一个受戒教徒来说,按道教传统准则要求他们的言行举止,会产生规范的效果。由此对道教整体起到整合规范、树立形象和展示风貌的积极作用。

佚名
2024-06-10 16:56:1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0 12:12:20

    全真龙门道教嗣字辈都叫什么名字

    龙门百字辈的嗣字辈只是一个字辈,嗣字辈的太多了,玄裔弟子,皈依弟子加起来几百个总是有的

  • 佚名
    2024-06-10 14:10:16

    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有什么区别

    全真和正一是道教的两大流派,主要有以下不同:1、起源不同。1)全真派。全真道是在元朝的时候,由王重阳祖师在陕西终南山创立的新的道派,因为丘处机道长与成吉思汗的良...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全真教总部在哪里

    全真教总部在昆嵛山(山东省烟台和威海景内)烟霞洞景区,那里不仅有烟霞洞,神清观,还有金元明清的碑文,更有皇后懿旨为证。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真一,全真道士有什么区别

    道教的分类主要有“全真”和“正一”两大类。全真吃素,正一基本不忌口;全真蓄发,正一不一定留发;全真住庙,正一不一定在庙里;全真不允许结婚,正一可以结婚;全真不崇...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为什么入了全真教,没有学会一个全真武功

    一看你就舍本逐末,入全真是为了求道的,学什么功夫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全民夺宝是真的吗?真的会中奖吗?

    反正不靠谱,几百个人同时去夺一个,最后中奖的只有一个人,几率太小了。而且后台暗箱操作的话,基本坑的都是客户的钱。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道教戒律大全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QQ至尊宝真的安全吗

    必须的啊只可惜我一直没有摇到。只要绑定了至尊宝密码密保被盗了也就可以马上找回扣扣。不用申诉那么麻烦了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关于“真诚”的诗句大全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