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太原的古称是什么

太原多名

太原多别称,人们最乐道的是“晋阳”和“并州”。晋阳,《水经·晋水注》谓“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其沿革前已述其详,由肇建始,至隋唐达于鼎盛,持续发展15个世纪,直至宋初被人为堕城前,曾长期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称“太原”。它即是与原晋阳太原府仅一河之隔的唐明镇新建太原的前身,人们以晋阳为太原的雅称,是很自然的。今太原地区的晋阳堡、晋阳湖、晋阳饭店等,皆取义于古晋阳城。

并州、并:《周礼·职方氏》说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其一,地当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晋书·地理志》谓“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魏迄唐宋沿古制长期置并州;历代辖地参差而渐次紧缩至汾河中游,治晋阳太原府。待到并州的建制早已撤销,依然被习惯地呼作“并州”。明江南诗人浦源《并州寒食》:“梦人故国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唯其如此,至今并州被用作太原的别称,而又以太原简称“并”。新闻报道常有“……抵并”、“……莅并”,意谓他们抵达太原。今太原的“并州路”、“并州剧院”。“并州饭店”等,亦盖出诸此。

古来太原还有大夏、夏墟、平阳、大卤等称谓。

大夏、夏墟:这两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概念。《左传》昭元年(前541)“迁实沈于大夏”。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何以太原又名“大夏”?《帝王本记》说“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这就是说,既然夏禹曾以晋阳为都,那么称晋阳为“大夏”自属顺理成章的事。墟者,故址,故城。《广雅·释诂》:“墟,尻(地,居)也。”王念孙疏证:“邱、墟皆故所居之地。”《战国策·齐策六》:“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城郭成墟人杰在,同趋新厦话离衷。”一言以蔽之;夏墟与大夏系同义异称。

平阳:据《帝王世纪》,帝尧做天子前曾居晋阳,做天子后建都平阳(今临汾)。世代相传“尧都平阳”,亦便称其故居做“平阳”。

大卤:《春秋》昭元年(前 541):“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注:“大卤,大原晋阳县。……《谷梁传》云:‘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所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夷狄何以称“大卤”?因为古来晋阳汾东多盐碱斥卤之地。据《元和郡县志》卷13记载,晋阳汾东直至唐代井水还咸苦不能食饮,要靠渡槽“晋渠”吸引汾西的晋水供吏民之用。至若古来周边夷狄旌称“大卤”,而中国华夏族称“大原”偏不称“大卤”,系出于“盐碱斥卤”既不过是晋阳的个别局部,在偌大晋阳地区并不具有代表性;又所宣扬者非属一方真善美方面,人们不喜欢它。
佚名
2024-06-10 00:00:2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0 00:00:11

    太学和国子监都是中国古代什么机构的名称?

    最高学府古代国子监、太学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但是,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周代称辟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汉以后称太学。隋...

  • 佚名
    2024-06-10 21:22:07

    金庸 古龙 的原名是什么?

    金庸原名叫查良镛,古龙叫熊耀华。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丽江古城为什么被称为高原姑苏

    因为他城里面到处都是小河,跟苏州有一点像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太原市的国花是什么

    太原市的是叫做市花,国家的才叫是国花。菊花是太原市的市花。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太原市最著名的花是什么

    是菊花,菊花是太原市的市花,每年秋天,迎泽公园都要举行菊花展览。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太原大雁塔的来历是什么?

    太原大雁塔?没有吧?西安有的。大雁塔的名称来源于印度传说。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吃素,小乘吃荤。一天,在一个小乘派寺院中,做饭的僧人因为没有找到肉给方丈吃,仰...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马犬的尾巴太卷是什么原因?

    原因:幼年马犬尾巴太卷是正常生理现象,成年马犬处于兴奋状态时尾巴也会太卷。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古交到太原火车站怎么坐车?

    有火车从古交火车站开往太原。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太原汽车站到古交怎么坐?

    太原到古交的车在太原西客站发车,从火车站坐859路公交车到终点站新客运西站后就有到古交的客车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古代中国称呼太平洋是什么?

    古代没有发现太平洋。但称海,又按方位称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又有渤海。明代以菲律宾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