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百家姓的祠堂各在哪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后来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其就建筑在家族的聚居地。
祠堂主要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另外,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也是家族议事的场所,就象议会,但族长一般有绝对权威;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祠堂建筑的规模因家族的权势与财力而不同。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由于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普通百姓早先是不许建祠堂的,直到明代嘉靖才允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但称呼上有别:皇家称太庙,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解放后,首先取消了族长,60年代前后,绝大多地方的的祠堂被推倒砸烂或经改造以作它用。只有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有较多的祠堂被保存下来,其它地区则鲜见。
佚名
2024-06-01 12:51:0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