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居士可以给人皈依么

皈依是必须到寺院里面举行正式的仪式,由皈依师传授给你皈依,这样才是一个如法的皈依弟子,才是一个具有资格的佛教的在家弟子.
不存在什么网上皈依,或者自己在家里自己搞个形式,就算皈依了,这样都是不如法的,戒律有规定,如果在自己家里若干里之内有出家僧宝,你不去皈依,而自己在家皈依的话,是不具有皈依体的,意思就是不算你正式皈依了三宝.
所以,我建议楼主,要想皈依三宝,还是去当地的寺院,求出家师父给你正式授皈依,这样才如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对于受皈依的人和能否自受皈依,特别参加下文:
授归依师长的要求:
1、身份必须是出家众。
唐·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之三“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云:

三,作法者,《知论》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众得作)当教言: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即发善法。次结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这里所说的五众,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而且一般多由比丘传授,在没有比丘时,才能按比丘尼等次序依次进行。至于在家居士,在有出家众的时候,是没有资格传授归依的(特指归依,非指称师),更不要说借传授归依来“收徒弟”、求利养了。寄禅法师在《在家二众不应剃度收徒说》中明确指出:“如《报恩经》所明:三宝不现前,不得成归依。即内秘菩萨行,外现居士身者,引人归依则可,如自据师位,即毁律仪,必以善因而招恶果,教有明文,宁无惊惧!”并说:“余遍阅大藏,不见有听从在家二众边受归依法者。” 对此问题,或有居士另持异说,和“居士也可以称僧宝、也可以受礼拜收供养”等观点一样,多是不知惭愧,以同文殊、普贤等大乘菩萨圣僧并肩自许,不仅违背戒律精神,而且有大妄语的嫌疑。由于这一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当另文研究,此不具述。

关于无师自受的问题,能海上师之《摄要颂》说:“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憍从师受。千里无僧佛前受,后遇僧时速具仪。” 在《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中,能海上师亦谓:“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后遇僧时,即速补受。” 此点,乃是戒律针对特殊情况的开缘,并非通常可为。关于归依问题的自受,戒律中并无明文,乃是比照比丘戒及菩萨戒的传授而言的,尤其是大乘戒,如《梵网经》、《璎珞经》中都有此说。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

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说。佛子,是三摄受三种受戒。

隋·智者大师《菩萨戒义疏》卷上解释说:“千里无师许对佛像,千里无像许对经卷。” 唐·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三“释受戒篇”说:“律制五人持律,经开千里无师。非谓无僧,但实行者不易得耳。” 按照上面各种说法,则方圆千里之内若无出家众,许在佛前自誓受。但后若遇出家众,即应补足归依的仪式。倪正和居士说:“在归依时经过一番师弟问答承诺的仪式,能使我们印象格外深刻。这种印象,留在心中,能起一种无形(无表)作用,帮助我们的自性三宝、法身慧命的发展增长,这就形成归依戒的无作戒体,所以归依必须从师(僧)受得,才算手续完备,符合佛制。” 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完全符合戒律的精神。

建议楼主在皈依之前。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http:///dispfile.php?id=781
和《皈依修学手册》
http://jiqun.com/dispfile.php?id=4888
佚名
2024-06-03 08:27:2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