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中国哪个朝代对皇子的教育最严格

我国历代明君圣祖对皇子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但若论对皇子们教育最严格,皇子们学习最刻苦,恐怕要数满人执政的大清王朝。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少数民族统治以汉族为主的中国长达296年之久。
皇太极登基以后,广泛吸纳汉族文化,他本人也刻苦学习汉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智谋武略超群的帝王之一。他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福临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这是实情。他曾在座右自书:“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以警策自励。
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确立正规制度。康熙在位的时候,诸皇子分居读书,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意思是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康熙皇帝年幼读书,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岁就能做到这一点,故深得康熙喜爱。
到了雍正初年,为了便于皇子的读书,就在宫中设立尚书房,道光以后统称上书房。上书房坐落在今故宫内干清门的左侧,上书房之所以设在这里是为了“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雍正帝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 ”的楹联悬挂其内;乾隆帝对上书房也十分重视,他给上书房题的楹联是:“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雍正设立尚书房还另有玄机,一是不明确嗣君,不会引发争夺皇权的明争暗斗;二来可以从受教育程度评判诸皇子的优劣;三是在秘密立嗣时,可以有多项的备选;再就是诸皇子的受教育程度高,对国运的昌盛兴隆,也是大有裨益。
上书房每天的上课时间很早,五更刚过,天还全黑着,皇子就要打着灯笼到上书房上学了,一直到下午的黄昏时分,方始完成一天的学业。中午由侍卫送来饭食,皇子和老师分桌而食。老师大都是皇帝钦点的汉籍大臣,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并根据不同的年龄教学。刚入上书房读书的皇子,先跟老师识字和诵读,老师写出一则句子,皇子跟着念,反复诵读,牢记于心,直至背得滚瓜烂熟。随着年龄渐长,理解力增强,再进读书史,由老师纠举错谬,讲授书史的意旨。夏天虽热,皇子读书时却不允许使用扇子祛暑,每学一个字,即要写100遍,一段课文,要朗诵120遍。到了十二岁,又安排满文和蒙古文教师,教授满文和蒙古文,十四岁再学习弓矢骑射和技勇。直到皇子十六或十八岁,结婚之后需分府而居,方才停止。
上书房的老师多是由重臣兼任,教学纪律很严格,皇子不听话,有可能会被罚站甚至罚跪。相传,乾隆有一次巡视上书房,看到时任上书房总师傅的王杰,正在责罚读书不用功的皇太子(后来的嘉庆皇帝)下跪,就生气地让皇子站起来,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意为自己的儿子读不读书都照样做皇帝,责怪王杰没有君臣之礼。王杰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意为皇子虽然读不读书都可做皇帝,但书读得好的,就有可能成唐尧与虞舜这样的圣主,不读书的,则有可能成为夏桀与商纣这样的无道暴君,所以责罚皇子是在尽自己的为师之道。乾隆听了觉得有道理,又令皇子复跪。
《清稗类钞》载,道光的第五子奕誴,某天倒了一杯茶,端给老师,说:“学生平时顽劣,让老师费心了,请老师喝了这杯茶,接受学生的赔礼。”老师不疑有他,接过杯子就一饮而尽,喝完方才发觉茶里有尿味。面对得意洋洋的奕誴,老师骂又骂不得,打又打不得,只得独自在旁垂泪。恰好此时,道光帝前来巡视,看到老师站在一旁哭泣,而不教授皇子读书,很不满意,就问原因。老师把杯子递给道光,说是五阿哥给自己倒的茶,请皇上闻一闻。道光一嗅就知道是奕誴搞鬼,勃然大怒,当即责罚奕誴。后来奕誴被道光过继给自己无子的兄弟,被彻底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也就是因为他屡以失礼而获谴。
总之,清代帝王重视皇子们的读书学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及。清代12帝中虽有平庸之君,但没有一位是昏君,与此不无关系。清代皇子们并不比我们现在的学子轻松,他们不因为生长在帝王之家而荒废学业,所以与历代封建王朝相比,清代皇们的整体文化修养比较高。当今“虎妈”、“狼爸”的苛刻教育方式虽颇受诟病,但溺爱教育更不可取。而清朝王室家教之严虽不能完全照搬,也值得当今家长们借鉴!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佚名
2024-06-01 19:12:1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