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大海起浪九丈高,中秋明月照四方是什么意思

作者:张振华TXT | JAR | UMD | ZIP | JAD中国文化全知道 第一部分 第一篇 古代政制(1) 第一篇 古代政制(2) 第一篇 古代政制(3) 第一篇 古代政制(4) 第二篇 民间风俗(1) 第二篇 民间风俗(2) 第二篇 民间风俗(3) 第二篇 民间风俗(4) 第二篇 民间风俗(5) 第二篇 民间风俗(6) 第二篇 民间风俗(7) 第二篇 民间风俗(8) 第二篇 民间风俗(9) 第二篇 民间风俗(10) 第二篇 民间风俗(11) 中国文化全知道 第二部分 名词杂谈(1) 名词杂谈(2) 名词杂谈(3) 名词杂谈(4) 名词杂谈(5) 名词杂谈(6) 名词杂谈(7) 名词杂谈(8) 名词杂谈(9) 名词杂谈(10) 名词杂谈(11) 名词杂谈(12) 名词杂谈(13) 名词杂谈(14) 名词杂谈(15) 名词杂谈(16) 名词杂谈(17) 名词杂谈(18) 名词杂谈(19) 名词杂谈(20) 名词杂谈(21) 名词杂谈(22) 名词杂谈(23) 名词杂谈(24) 名词杂谈(25) 名词杂谈(26) 中国文化全知道 第一部分 第一篇 古代政制(1)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陛下”一词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皇帝身穿的袍子一定是黄色的吗?

从周至明,皇帝的正式着装都是黑色的冕服。秦朝是水德,唐是土德,汉、宋、明是火德;水德尚黑,火德尚赤,土德尚黄。但是火德的赤并非现在流行的中国红,而是发黑的暗红;土德的黄也不是明黄,而是带点红又有点发暗的朱黄。唐代的皇帝,依旧是以黑底十二纹章的冕服为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装,但是平时也穿朱黄色的常服。“明”音与“冥”通,明黄色的衣冠通常是作为明器(冥器),也就是皇帝的寿衣。宋朝和明朝都是火德,尤其明朝皇帝姓朱,都以红色为贵,皇帝的常服也多为红色,日常也有黄色,但不是那种会发亮的明黄。现存的明代皇帝画像中的明黄色常服,是因为那些画像多是死后遗像;而那种纯金打造的黄澄澄的金冠,更是只有在皇帝的墓穴里才能找到的陪葬用品。以明黄色为贵,穿着明黄色衣冠到处跑的,只有清朝的皇帝。

皇帝并非穿“黄袍”

初唐时,普通臣民还可以穿戴明黄色衣服,只是不能穿朱黄色,但是后来,由于明黄和朱黄太容易混淆,所以凡是黄色系的衣服都被禁止了。今天的电视剧和电影中的皇帝服装大都是黄色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传统戏曲艺术因为经历了清朝的服饰文化断层,所以发生了一些变异;而现代的影视剧,更是将皇帝死后穿的衣服搬上了屏幕。

为什么皇帝的坟墓叫“陵”?

“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肴有二陵焉。”就是说肴有两座大山。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而不称为“陵”。例如《周礼?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墓大夫则专职管理全国墓地,并将坟墓形势画成图。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称“墓”亦不称“陵”。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大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大国。这在《史记》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君王墓称“陵”是当时王权不断增强的结果。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依规定帝王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帝王陵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而到了汉代及其以后,皇帝坟墓称为“陵”在实际上成为定制。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等。另外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因为子孙做了皇帝、死后就被追尊为帝的,他的坟墓也被称为“陵”。如晋武帝司马炎因篡魏政权当了皇帝,追谥他的祖父司马懿为太祖宣皇帝,坟墓就称为高原陵;追谥他的伯父司马师为世宗景皇帝,坟墓称峻平陵;追谥他的父亲司马昭为太祖文皇帝,坟墓称为崇阳陵。而这种追尊的情况,历代王朝几乎都有出现。中国文化全知道 第一部分 第一篇 古代政制(2) 为什么称皇帝的老婆为“后”?

“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所做的注解中说:“后,君也。”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都被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制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过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到了汉代才开始实际执行。《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在甲骨文里,“后”字形为: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但自金文将字形成镜像般翻转,拢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因为在远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所以,也因而被引申为帝王的正妻等含义。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

皇后的别称

椒房: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辟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元后、元嫡:皇帝的原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如现今的老婆。

慈壶、慈闱: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天下母、天地母:皆为对皇后的敬称。

坤极:皇后的别称。

为何皇帝被认为是“九五之尊”?

“九”、“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干卦,干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干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干卦中最好的爻,干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二来是因为“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九五之尊”的其他解释

关于皇帝为何被称为“九五之尊”,还有一种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为何皇袍上绣有九条龙?

古人称帝位为“九五之尊”。前文《易经》已有解释。又孔颖达《正义》记载:“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来就以“九五”比喻君位。而龙袍上的九条龙有四条正龙绣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前后衣襟则各绣有两条行龙。就这样,如果从前后看去都有五条龙,隐含有九五之尊之意。不过算算,这样前后才只有八条龙,另一条龙呢?原来这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除非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得到,所以龙袍上共有九条龙,正好符合九五之数。中国文化全知道 第一部分 第一篇 古代政制(3) 龙袍上除绣有九条主龙外,在云领、腰部、袖口上也绣有体态较小的龙纹。而龙袍下摆斜排着弯曲的许多线条,则称为“水脚”,在水脚上还绣有许多翻滚的波浪及挺立的山石宝物,称之为“海水江涯”,不仅蕴涵着“福山寿海、绵延不绝”的吉祥象征,同时也隐喻“江山一统”、“万世升平”之意。

乾隆皇帝的龙袍

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上并非都绣的是龙纹,其实还有其他纹理的。以乾隆皇帝的龙袍为例,其穿的袍上还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谁发明的?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曰”这两个字则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史书中出现过。

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还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这一说法则是由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最早提出来的,在他写的一本《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奉天承运皇帝”这称号再加上“诏曰”这两个字,重新断句,渐渐就演变成了现在电视剧中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

秦始皇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根源上来说,应该溯源到秦始皇。当时他称雄天下,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了,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皇帝为“万岁”?

“万岁”这个词本来只是人们由于内心喜悦以示庆贺的欢呼语。秦汉以前,欢呼“万岁”是比较普遍的事。比如冯谖替孟尝君在薛地烧掉债券,颇得人心,于是“民称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也常常呼喊“万岁”,并逐渐成为一种礼节。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万岁”便成为帝王代称了,但这并不是帝王唯一或专有的称呼,当时叫“天子”也可,“天之骄子”,表明其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如果对别人呼喊“万岁”,皇帝也不干涉。汉武帝曾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不许别人用。但是人们并不全遵照他的意志,一到高兴的时候还是欢呼“万岁”,禁不了也无可奈何。

到了宋朝,皇帝的“万岁”瘾可大啦!如果有大臣被称为“万岁”,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罚。以忠贞闻名的寇准有一次与温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马高呼万岁。寇准的政敌得知后,向皇帝告发,以致寇准被罢去同知枢密院的高职,降为青州知州。中国文化全知道 第一部分 第一篇 古代政制(4) 可见,自从宋朝开始,“万岁”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名词,如果谁再随意欢呼“万岁”,就会有杀身之祸。到明朝以后,规定更加严格,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佚名
2024-06-08 03:21:3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