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汉唐舞蹈1500字论文,求助~~(4个里面选择一个回答)谢谢

问题一:
在中国古代“和”被看成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有了阴阳相和,有了不同的基本因素之和才有万物,才有一切。“和”成了生存之力,生命之依。重和,则体现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与融合力,不仅天与人的对立可和,阴与阳可和,大至无限小至具象的不同对立均可相和。在“和”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舞体现为壮美与优美的对立统一,体现为雄浑与淡雅,豪放与含蓄的并重与相渗。作为中国的民族美学原则,无论出发点各异,但最终要归结到“和”的内核上来。

问题二: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经常把自然物与自然现象人格化,从中直观自身。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是因为山水具有君子所应具有的美德。又《说苑·杂言篇》: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知;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在孔子看来,“知者”、“君子”见大水一定要观赏一番而得到美的享受,就在于“水”具有与“知者”、“君子”相“比德”的特征,即有“似德”、“似仁”、“似义”、“似知”、“似勇”、“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等美好的特征。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没有专门谈到自然美的问题,他在继承孔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时,对孔子的思想又有了一些新的发挥。《孟子·离娄章句下》载: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孔子在观察水时,意在比附人的精神品质,把水的自然态势看作是人的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而孟子的解释则是从自然规律中联想到社会现象,从而悟出哲理。孟子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河水和雨水。由于河水有本有源,可以滔滔不绝地奔流,注满沿途的沟坎洼地后,不分昼夜直归大海,而雨水则不同,雨季之时,雨水也能使沟塘充盈,可是因为无源无本,雨季之后用不了多久即会干涸。这就是有“本”之水“源远流长”的道理。孟子认为孔子屡次赞颂水的原因就在于一个“本”字,从自然现象中悟出社会哲理,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传统,如“水滴石穿”等等,实与孟子的倡导分不开。

古典舞《小溪·江河·大海》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方法,贯之于水的形象,每位演员都似一滴流动的水,从始至终运用“圆场”的主题步态,通过迂回折转的队形变化、流畅的舞台调度、纱裙的巧妙利用、艺术表现的准确到位,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一幅潺潺小溪、欢腾江河、滔滔大海的动感的自然壮丽画卷,深情地奏响了一首生命的乐章。作品揭示了自然界一条既简单又深刻、既有启发性又富哲理性、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滴水成河”、“百川归海”、“奔流不息”、“生命不止”……

问题三:

“象外之象”着重以有限之形传达无限之意,跨越了写实再现而进入到“意象”的表达。从古典舞的形态特征来看,是以“象外之象”来求得“象”的形态与“意”的蕴含相统一的。这不仅是古典舞如此,可以说整个中国舞蹈都是以这种写意表现的“意会”方式来表达一种意境的创造。这既是古典舞以形传意的必然,也是传统艺术与古典美学对内在意蕴的强调。

考据《易传》中突出的“象”,尤其是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这两个命题,从而构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要义。其中,《系辞传》有一段名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表明,“言不尽意”但可立“象”尽意。就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会”,从而在美学意义上对“象”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规定。由此可见,《易传》中的“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命题,其核心便是突出表现的写意性,而写意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意会”本源。由此,以这“象外之象”的观念来观照中国古典舞的写意“意境”的塑造,便如袁禾对中国舞蹈意象创造手法的归纳之说那样:一是以意象造型立“象外之象”;二是借自然物象写主观情思;三是以物象之象征性质的不断改变营造新的意象;四是通过虚拟创造内心视像;五是利用道具的象征创造意象。如此看来,古典舞“写意性”的表现,便从舞蹈的种种束缚中得到释放。舞蹈那种与生俱来的,有着表现意义的“虚拟性”与“多义性”,恰恰通过写意发挥出来。

像古典舞《高山流水》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到舞蹈表现的对象之中,使对象成为一个拟人化了的,甚至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交融化了的复合体。尤其是舞蹈视角并不是以营造壮阔的舞蹈意象为目的,而是让观众真正把山川变成生活的“人”来欣赏。而是化宏观为微观,以微观展现宏观,化景物为情思,传达于观众,令观众展开充分的想象,于无高山流水之处,看到高山流水之势。以虚喻实,思之则实。凭借着观众能动的接受作用而达到它以咫尺之“图”,写百川之“景”的目的。舞蹈以男子凝重沉稳的动态造型象征山之雄伟敦厚,以女子流畅婀娜的形体韵律象征水之清丽奔涌,可谓“化实为虚”的极好表现,并用“象外之象”的写意手法充实和丰富作品的审美意境。
佚名
2024-06-09 13:33:21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