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怎样使自己的演讲接地气

刘震云的“接地气”演讲

侯爱兵

2012年8月7日,著名作家刘震云在《我不是潘金莲》的新书发布会上,作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应该像探照灯”的演讲。他即兴讲道:“读过书的人未必是知识分子,不识字的人如果见识特别深远,他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曾有两个大知识分子对我影响特别大,就是我的两个舅舅,他们都不识字。一个在我们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放到他手里,马上能变成一只猫。在我十三岁时,他问我:‘你觉得你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你笨不笨?’我说‘我也不笨’。他说,世界上就怕这种人。要不你聪明,要不你是个傻子,你会生活得非常幸福。这种不上不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混。他说:‘不聪明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我记住了我舅舅这句话,直到现在,我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编瞎话’。另一个舅舅是一个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匠活做得最好。我舅舅跟我说‘你是不聪明的人,我再教你一招,做事情要慢’。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要快,但他教我逞一时之慢的哲学思想。别人写一本小说花三个月,我花三年,并不是我的手艺比那些人好,而是我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这是我写作的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我的两个舅舅可谓有见识、有创见,而现在很多知识分子有知识,但没有见识。为什么见识对我们特别重要,因为中国不缺人,也不缺钱,世界上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有钱,你看满世界的奢侈品店都靠中国人在支撑。中国缺什么呢,最缺的是见识和远见。特别简单的例子,你看一条马路,第二年都得挖开再重新修一遍,跟拉链似的,为什么不能一下就修好呢。再比如城市的下水道,巴黎19世纪修建的到现在还在用,我们现在修的却没法用。你说19世纪的巴黎人有见识吗,能一直看到现在。现在中国很多桥梁的寿命只有20年左右,还有的桥可能一年就塌了。如果一个民族建造的桥梁寿命只有20年,说明其远见也只有20年。当下远见对中国来说是‘大旱之望云翳’。我们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别老做表面文章,看一年和看十年、看一百年的出发点和到达目的地一定不一样。

那么,知识分子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你们的眼睛替我们早看几年,像一个探照灯,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好比一个苹果,砸在我们头上和砸在牛顿头上就是不一样的,他发现了重力,这就是对世界的改变,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儿,就是给这个民族领路,我们现在总觉得一步一个陷阱,撞了南墙才回一次头,就是缺乏引路人。所以,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锻炼自己眼睛的宽度和深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承担知识分子探照灯的责任,活在当下的同时,能清醒地去考虑民族的未来。” 

刘震云的演讲,像他的小说一样精彩,甚至比他的小说更精彩,现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刘氏演讲”之所以能博得喝彩,关键在于“接地气”。

首先,故事接地气。刘震云谈“何谓知识分子”“何谓见识”,讲述了赶马车、做木匠的两个舅舅的生动故事,分别说明了两个舅舅有着不一般的见识以及对自己从事写作职业的重要影响。刘震云很忠实地践行着舅舅的教诲,舅舅说“一辈子干一件事”,他就目不斜视,心无旁骛;舅舅说“做事要慢”,他就扎扎实实,稳稳当当,在文学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演讲中的“故事接地气”,就是要善于讲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听众的俗人俗事,离老百姓生活越近,越能吸引听众。我们原本就是食五谷杂粮的大俗人,所以,我们的演讲越有人间烟火味,越能接地气,就越能打动听众。不能不说,刘震云的“故事”很接地气,用生活的细节讲述深刻的事情,令人感到真诚实在,亲切入耳,而不是高高在上。

其次,案例接地气。刘震云讲“见识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最缺的是远见”,列举了“马路翻修”“城市下水道堵塞”“桥梁使用寿命短”等紧接地气的例子,这种寻常可见的案例,不仅贴近听众,贴近民生,而且可以以小见大,小案例折射出大思想,小现象反映大问题,给听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包括在讲到“知识分子应该像探照灯”时,刘震云也及时地亮出“例子”,讲解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瓦特发明蒸汽机”,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知识分子要发挥好民族领路人的作用”。演讲中的“案例接地气”,就是要善于选择贴近民生,能为听众喜闻乐见的实例,越是通俗易懂,越能激起心理共鸣。不能不说,刘震云的“案例”很接地气,用生活中的小事情阐述大道理,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再次,语言接地气。刘震云的演讲语言平实而诙谐,他把自己的写小说自嘲为“编瞎话”,把挖开重新的马路形容为“拉链”,把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教训谚语化表达为“撞了南墙才回头”,把知识分子的作用比喻为“探照灯”等等,这些质朴的话语,不乏幽默风趣,悦耳动听,为演讲增色不少。演讲中的“语言接地气”,就是要善于运用质朴的生活化语言来感染观众,越是简单、直接、朴实、风趣的语言,越能深入人心。不能不说,刘震云的“语言”很接地气,既浅显通晓,见解精辟,又修辞丰富,入木三分,令人耐听爱听。

这就是刘震云“接地气”的演讲,他用“接地气的故事”“接地气的案例”“接地气的语言”,很好地形成了自己的风骨与风格。

佚名
2024-06-16 22:00:5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