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印度哲学的相关著作

《印度哲学史》
1989 年,黄心川的著作《印度哲学史》和 《印度近现代哲学史》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度哲学史》内容涵盖了印度哲学的所有部分,包括正统派(吠檀多 、数论、弥曼差、瑜伽、正理论、胜论等六派) 和非正统派(佛教 、耆那教、顺世论和外道六师等) 。作者从印度最古的吠陀文献开始,对各个流派的起源 、 文献和人物的师承关系 、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理论及其社会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该书还有 一个特点是,作者比较充分地利用汉译佛经中印度哲学史料进行研究,例如该书将中国现存的汉译《金七十论》(陈真谛译,约 54 8 ~ 596 年)与印度数论派的祖师自在黑的《数论颂》(约 3 、 4 世纪) 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还与其他数论著作及注释做了文献学上的比较。另外,在关于胜论一节中,作者同样将汉译《胜宗十句义论》(印度慧月著 、唐玄奘 648 年译 )中的十个哲学范畴与《胜论经》(迦那陀于公元一 、二世纪造) 的六个范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书后附有印度哲学史年表和梵汉译名对照表。可以说,这既是一本重要的学术研究著作,也可以作为大学教学用书。
《印度近现代哲学史》是《印度哲学史》的续编,它所涵盖的历史时期从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中叶,是国内关于印度近现代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又将这一时期具体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启蒙运动时期( 19 世纪初至下半叶);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时期(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民族和民主运动发展时期( 20 世纪上叶至 1947 年)。作者对每一时期出现的主要哲学家和思潮进行了论述,内容涉及印度教哲学,印度的伊斯兰教、锡克教,以及印度的其他宗教哲学。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特点是:以复兴印度古代文化为口号,继承传统的吠檀多思想或伊斯兰思想,同时吸收西欧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形成了一种服务于民族民主运动的思想体系。
《印度哲学通史》
2014年,黄心川又重新出版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印度哲学通史》(上、下册)。
《印度哲学》
1993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姚卫群的《印度哲学》。作为高校教学用书,该书立足于国际印度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采 用一种新的方法对印度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叙述。作者将各派别的学派史单独列为一篇,然后将各派共同的理论观点合到一起展开论述。例如,在“概论篇”中,以各种学说作为引导,有“转变说”、“积聚说”、“因果观”、“我论”、“解脱论”等多篇,每一篇中各派观点都被列入其中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巫白慧的《印度哲学》
本书 于 2000 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同样 是一部重要的学术研究性著作。全书共分四部分:( 1 )吠陀赞歌研究;( 2 )奥义书哲学思想研究;( 3 )印度佛教研究;( 4 )正理论逻辑研究。作者对印度哲学进行了总体考察,认为在印度的正统和非正统派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贯穿和支配这两大体系的有两个基本的哲学观点:一是“常见”,一是“断见”(佛教的称谓)。正统六派哲学沿着“常见”的思路发展,因为它们的哲学目的在于肯定存在着的一个永恒的精神实在;非正统派的耆那教哲学、佛教哲学、顺世论,以及外道六师哲学等则沿着“断见”的思路发展,否定永恒的精神实体的存在。这一观点也是贯穿于作者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印度哲学通史》目录,2014年,大象出版社
上 编
印度古代哲学
第一章  导言
一、印度概说
二、印度哲学史概观
(一)古代哲学
(二)中世纪哲学
三、印度哲学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印度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二)当前印度哲学史研究中的主要倾向
五、印度哲学与中国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学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时代
二、名称和内容
三、多神论与一神论
四、哲学思想萌芽
五、社会伦理思想
第三章  奥义书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时代
二、名称
三、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轮回解脱
四、素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五、对立的时空观
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阵营、两条路线的斗争
———邬达罗迦与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门思潮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六师”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富兰那·迦叶的道德否定论
(二)阿耆多的唯物论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说
(四)拘舍罗的命定论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论
(六)尼乾子的多元实在论
四、对“六师”的评价
五、“六师”在中国的影响
第五章  顺世派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基本特征
(二)自然观
(三)认识论
(四)社会伦理思想
三、顺世论的历史发展线索
四、在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历史发展线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后期的生活派
三、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
(一)命定论
(二)原子论
(三)宇宙观
(四)认识论
四、余论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思想
(一)非一端论
(二)世界观
(三)认识论
三、宗教和社会思想
四、耆那教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影响
第八章  佛教哲学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学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时代
(二)佛教的结集
(三)统一佛教的派别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争论的主要问题
四、大乘佛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兴起时期的经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别———中观派与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派别和经典
(三)哲学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数论派的哲学
一、婆罗门教系统诸派哲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与派别斗争情况
二、数论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数论的起源和发展
三、古典数论的二元论学说
(一)世界观
(二)认识论
(三)社会伦理学说
(四)古典数论的社会作用
四、简短的结论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发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后期瑜伽
三、瑜伽与佛教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四、对瑜伽的几点评价
第十一章  胜论派的哲学
一、名称、经典和主要思想家
二、胜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早期胜论
(二)古典胜论
(三)后期胜论
三、古典胜论的世界观
(一)原子论
(二)范畴论(句义论)
(三)因中无果论
(四)简单的结论
四、认识论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胜论在中国的影响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学和逻辑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与演变
二、十六谛义论
三、认识论
(一)认识的定义和分类
(二)知觉
(三)推理
(四)类比
(五)证言
(六)真理的标准
四、自然观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正理论的近代影响
第十三章  弥曼差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
二、弥曼差的起源和发展
三、认识论
四、世界观
(一)范畴论
(二)“无前”与无神论
(三)言语不灭论
五、弥曼差的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
六、社会伦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吠檀多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分野
(一)《梵经》的哲学思想
(二)乔荼波陀的不二论
(三)商羯罗的不二论
(四)罗摩奴阇的制限不二论
(五)摩陀婆的二元论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论
(七)筏罗婆的纯粹不二论
三、吠檀多的现代影响
下 编
印度近现代哲学

第十五章 罗姆·摩罕·罗易与梵社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印度启蒙运动的社会经济背录
二、印度封建制度瓦解时期的思想斗争情况
三、罗姆·摩罕·罗易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四、德本特拉那特·泰戈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五、阿·俱·达德及伊·钱·维迪耶萨伽罗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六、凯沙布·钱陀罗·孙的“新天道”
第十六章 亨利·狄洛吉奥与青年孟加拉派的理论活动
一、青年孟加拉派
二、狄洛吉奥的著作和思想
三、青年孟加拉派的影响
第十七章 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与圣社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四、圣社的影响
第十八章  罗摩克里希那和辨喜的哲学及社会思想
一、罗摩克里希那的宗教、哲学思想
(一)生平
(二)“人类宗教”
(三)“行动的吠檀多”
二、辨喜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四)辨喜的影响
三、印度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
第十九章  纳奥罗吉和罗纳德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达达巴伊·纳奥罗吉的社会政治理论
(一)生平和著作
(二)论帝国主义
(三)“经济涸漏”
(四)论印度自治
(五)论社会改革
三、罗纳德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理性的有神论”
(三)双重真理观
(四)社会改革的目标和方法
(五)论经济改革
(六)论“自由主义和稳健”
第二十章  提拉克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政治思想
四、社会改革思想
第二十一章  奥罗宾多·高士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哲学思想
(一)整体吠檀多不二论
(二)梵、物质和精神
(三)世界“进化论”
(四)“两个否定”
(五)“双重真理”的认识论
三、社会政治理论
(一)论人、家庭、社会和国家
(二)社会史观
(三)“绝对的自治”
(四)论理想社会
第二十二章  甘地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生平、著作
三、宗教、哲学思想
(一)真理观
(二)非暴力原则
(三)宗教和道德思想
四、社会政治理论
(一)“不合作主义”
(二)“变心说”和“托管说”
(三)“共同繁荣”的社会全义
五、经济思想
六、甘地哲学和社会思想渊源
七、甘地与中国
第二十三章  泰戈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学思想
(一)哲学的特征
(二)论神、世界和个体灵魂
(三)论世界的运动和规律
(四)论人
(五)认识论
三、美学思想
(一)美感的来源
(二)论真、善、美
(三)艺术的任务
(四)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四、哲学思想的渊源
五、社会政治理论
(一)论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二)论未来社会
(三)论民族主义
(四)论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五)论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六、泰戈尔与中国
第二十四章  印度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
二、伊斯兰哲学的兴起和主要哲学家
三、阿克巴尔的“神圣的信仰”和达拉·希库的“思辨的融合主义”
四、希尔信德的制限一元论
五、沙·瓦利乌拉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时代和生平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六、赛义德·阿赫美德·沙希德与宛哈比运动
第二十五章  印度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近代伊斯兰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赛义德·阿赫默德·汗与阿里加运动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学、宗教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三、伊克巴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时代背景和伊克巴尔生平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附 编
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和著作
三、宗教、哲学思想
四、社会、政治理论
五、论中国
六、辨喜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
附录一  罗摩克里希那的生平、哲学和社会思想
附录二  辨喜言论选译
附录三  辨喜著作分类目录及主要研究文献
后记
附录  梵汉译名对照
跋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形态繁复多样,宗教则是印度文化里面最有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在古代印度,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婆罗门教、耆教那、锡克教等宗教派别。印度人民是一个睿思的民族,他们喜欢冥想,善于发挥思想的创造力,这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在中国佛教经典里,除了记载印度佛教思想资料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印度其他宗教与哲学思想的资料。中国佛教经典中的印度哲学资料,过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学最活跃的欧美哲学家主要是从梵文等资料寻找研究素材,日本学者注意到这些资料,并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我的导师汤用彤先生在研究佛教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汉译佛经里保存的这部分宝贵的哲学资料,他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为研究印度哲学做了奠基性工作。
我自20 世纪50 年代起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是从事希腊哲学研究,后因工作需要开始讲授印度哲学史,我注意挖掘中国汉文佛经里的印度哲学资料,经过多年的积累与研究,撰成《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 年)、《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 年)、《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年)三书。前两本书是印度哲学通史性著作,第三本书是印度哲学大家的研究专著。此三书已经出版多年,早已售尽,很多读者与我联系,希望能够再版。大象出版社支持学术研究,主动提出将三书整编重新出版,新版取名《印度哲学通史》,内容基本仍旧,个别地方做了修改。其中的“印度哲学史年表”,由于没有包括近代哲学部分而删去,“梵汉译名对照”调整到全书最后。在即将出版之际,藉此机会,谨向大象出版社表示诚挚谢意。
黄心川
2014 年3 月

佚名
2024-06-06 10:04:3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