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杭州有个地方叫八丈井,谁能告诉我这个名字的由来,谢谢

八丈深的井

  八丈井位于从前的上塘镇,在史籍中的记录不多,只传说它曾有过八丈深的一口井,所以就叫成了八丈井。

  魏晋一尺等于24.12厘米,隋唐一尺等于26.7厘米,而宋元一尺等于30.72厘米。十尺为一丈,那么一丈就是3米多,那么八丈足足有24米多。

  而当年西太后的二总管,把珍妃推下的八宝琉璃井,也不过十米来深。

  杭州的井,似乎历来就爱和“8”字叫劲。吴越王的钱王井,说的是井底下宽敞得可以摆上八张圆台面,是宋朝的一位皇帝开凿,乃祥符寺的后园,井底有眼与宝石山的泉眼相通。

  而八丈井的故事,没有来得这么活灵活现。大概的模样,当时的杭城,开井是风气,杭州人历来有饮井水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民国初期。在当时挖一口深井,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此外,杭州饱受祝融之灾,挖井取水也有消防的意识。尤其是南宋时,人烟稠密,坊巷密集,但火灾频频发生。延烧之时,“南山蜿蜒走火龙,爨烟井井烧天红”。

  有史料记载,1204年,临安起大火,烧尚书中书省、枢密院、六部等,烧2070余家。1208年,临安起大火,烧御史台、司农寺、将作、军器监等,延烧58097家。城内外亘十余里,烧死59人,踩死者不可计算。

  所以当时的杭州,不仅有井,还专建了防、灭火用的蓄水池。在主要街道、市民住区,筑成方井。这种蓄水的方井,就在市民居所周边,市民用水,随时可从方井中汲取。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眼方井,旁侧有桶,三位市民,引桶取水,他们背后就是成片的房屋。这好像在告诉我们,一旦有大火烧起,方井周围就可聚集起“消防队员”,从这里汲水,以扑救灭火。

  枕井村落

  八丈井以前叫八丈井村,只能算是杭州“乡下”。可以充分想象,几十年前那种日落而息鸡犬相闻的生活。

  至于那口八丈井,有着石头做的井栏,年代久了,被井绳勒出一道道深而光滑的槽。井壁上的砖一圈一圈,青黑色,水淋淋,亮滑滑,砖缝里生着淡淡的青苔。

  井台上最热闹的是中午和晚上,妇女们收了工,消消停停,提着小铅桶或小木桶,到井台上淘米、洗菜、汏衣服,一边手里做着事,一边张家长李家短。男人们排着队提水,木桶撞在井壁上发出沉闷的声音。一根扁担两只水桶,吭哧吭哧挑回家。往往要挑上七八担,才能倒满家中的大水缸。

  就是这个井台边,百年后找到了杭州第一块水利警示碑。

  石碑本是八丈井村的洗衣板。多次改造后,石碑就被搬到了路边,蒙上了层层的灰尘。某一天,施工队发现了它,掸干净尘土后,赫然发现碑首刻着“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署理杭州水利分府加三级纪录六次”,落款为“宣统二年”。

  宣统二年是1910年,到现在,整整99年。

  当时的八丈井一代水系发达,运河航运繁忙。当年杭州所用的米粮皆从运河漕运而来,储于八丈井附近的富义仓,后者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

  在如此繁忙的水利要道,有一块水利的碑文,就变得顺理成章。从碑文上可以看出,当年这块碑就立在如今胜利河的胜利闸水坝上,为了不使水坝遭破坏,所以立碑警示。

  碑文中还提到了很多水利保护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水位的高低对河道的影响,建坝的意义作用等。“如水浅一尺则坝折低一尺,若遇久旱坝口几与河底相平,如此渐低上河之水之日盖。上河多蓄一尺之水,即获一尺之利,多世省一尺之患。”

  碑文上也说明了惩罚制度。如果有人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己利益,使上河之水受到污染的话,就要严惩不贷。
佚名
2024-06-10 23:22:36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