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因为唐太宗是李世民所以在唐朝其他人起名字不能用“世”和“民”这两个字?

李世民与“避讳”

近读《龙城三章》(王继祖编撰,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观《并存碑碣四搨》中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此拓 “以最新高仿技术,采唐清二拓之长,倾心精制”。可谓别开生面,观之赏心悦目。此碑碑阴还刻有初唐功臣长孙无忌等七人的名衔,编者未录,但这也诱发联想,使我想到李世民那模棱两可的“避讳”。
碑阴署名的七人中,李勣为唐初政治家、军事家。史载:李勣,曹州离狐人。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勣。而又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在这个碑刻上遂改为单名勣。这改名的“故实”,很可玩味,或许能见出李世民行事的某种权变和通融来。
本来,避讳是古已有之的。即凡书写或言说都要避免直接写出或说出君父尊亲的名字,必须用到相关文字时,则以同音或同义字替本字,或者去其名一字、用原字而省缺笔画等方法以避之。据说,这种风俗始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就中,对于孔子及当代帝王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人之避父祖之名,则称家讳。
但讲究避讳的结果,也给人们阅读典籍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混乱。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就例举了十四种因避讳而生的讹异。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一当了皇帝就下令改革。
《旧唐书·太宗纪》:“武德九年(626)六月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阙(缺漏)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刚登上皇位就立下这个法令,看来很开明。太宗所谓“经典”即指唐代列为“九经”之一、记载典章制度的《礼记》。《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郑玄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作为一种礼制规定,凡两个字都与尊亲名字相同的,只选择其中一个字予以避讳就行了。不必两个字都一一避讳。又据《通典》载:“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官,总万机,下令曰:‘以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避。”(转引自《日知录》卷二十三“二名不偏讳”)。这里,太宗进而明令“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避。”。据有关记载,这个诏令在当时也确实是有付诸施行的。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一次敕书中就写道:“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时则臣有‘世南’(按即虞世南),官有‘民部’(按后改为‘户部’),靡闻曲讳,止禁连呼。”(参见《日知录》同上)事实上,太宗李世民对虞世南的名字确也并无避讳,他称赞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之名就见诸太宗诏书。(“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但他自制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在碑阴署名里,却把李世勣 “并不须讳避” 的名字中的“世”字“阉割”了。这里并无“世民”“两字连续”。至于“李世”相连,“李”为姓,与“名字”无关,且李姓为乃父所赐,太宗更不可讳。
陈垣先生说:“据此,唐以前两字兼避,已成风俗,至太宗始禁之。然禁者自禁,唐时二名仍偏讳。《日知录》廿三谓‘高宗永徽初,已改“民部”为“户部”。李世勣已去世字单称勣。闫若璩谓太原晋祠有唐太宗御制碑,碑阴载当时从行诸臣姓名,内有李勣,已去世字。是唐太宗时已如此,不待永徽初也。’”(《史讳举例》第四十四)这里,顾炎武说太原考据家闫若璩已发现在太原晋祠,太宗自己立的碑上就对自己的名字施行 “避讳”了,这与他“有世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的诏令显然相矛盾、有些出尔反尔。“可见,法令为一事,习尚又为一事也。”(陈垣《史讳举例》第七十六)
按陈垣先生举“唐讳例”,其中:
“太宗 高祖子 世民 世改为代,或为系,从世之字改从云,或改从曳。民改为人,或为甿,从民之字改从氏。”(陈垣《史讳举例》第七十六)
太宗李世民当初出于保护文化典籍的考虑,为避免典籍“废阙”(缺漏),免生“讹异”,诏令“二名不偏讳”“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者,并不须讳避。”但自己就执行不力。人们依然我行我素,照样“讳避”。究其原因,想来,这毕竟是维护皇家面子的事,太宗令是下了,虽不是作秀,也不必太认真的。所以,“曲讳”者自不会追究责任。而不“曲讳”者,也顺理成章,无可非议。
大概就是这模棱两可的原因吧,人们有时避讳有时不避讳。“《隋书》修于太宗时,而中间多有改‘世’为‘代’,改‘民’为‘人’者,……然亦有不尽然者,《经籍志》‘《四民月令》’作‘四人’。而‘《齐民要术》’仍‘民’字。是亦《汉书》注所云:‘史驳文者也’”。(《日知录》同上)这的确够驳杂、混乱的了。这种情况笔者在读唐初诗人宋之问诗作时也有发现,如:
(一)“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桂州三月三》)。避 “世”为“代”。“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之问这一联说,本来世世代代都在京城做事,可如今自己却被贬到这常有山神水怪出没的边远荒凉之地。
(二)“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范阳王挽词二首(其一)》)。举代:举世,整个人世,普天下。改“世”为“代”。这一联,之问称赞追赠为相的范阳王是国中英杰,其德行高洁负有名望受到天下人的推崇。
(三)“昔者巨浸横流,下人交丧”。(《祭禹庙文》)下人:即下民,百姓,人民。如《诗·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之问此处改“民”为“人”。这句话意思是:以前大水泛滥成灾,老百姓处处遭殃。
但,宋之问也有不避讳的。如在《始安秋日》诗中有句云:“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这里说世代都崇尚黄老之学,自己年轻时候独自过着隐逸生活。其间,却没有避这个“世”字。是之问因为再度遭贬有意犯讳、以发泄对李唐宗室的不满吗?以之问的畏缩,谅他不敢。只是避与不避当时并非大问题,也不会招致祸患的。“据此,则唐时讳法,制令甚宽......非如宋之淳熙文书令,广避嫌名;清之乾隆字贯案,罪至枭首也。”(《史讳举例》第七十六)。看来各朝讳法宽严不一,唐代比宋、清宽得多了,至少在太宗李世民时期是如此。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佚名
2024-06-20 15:57:0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20 15:08:54

    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吗?

    唐太宗李世民是否是胡人,没有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

  • 佚名
    2024-06-20 04:08:42

    李世民不是唐王吗?为什么还会叫他秦王李世民?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

  • 佚名
    2024-06-20 06:25:21

    为什么说,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不是太子而是魏王李泰?

    唐太宗重视有才华的人,恰巧他在当时是一名书画鉴赏家,也是一名书法家。李泰是唐太宗所有儿子中的第四个儿子, 史料记载,其父亲宠爱他胜过所有的子嗣,他是所有儿子中唐...

  • 佚名
    2024-06-20 08:00:00

    为什么李世民性李但叫唐朝

    因为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即唐高祖)被隋封为唐国公,所以取国名为唐“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周成王灭古唐国后,...

  • 佚名
    2024-06-20 08:00:00

    唐朝李乾坤太子要谋反时李世民几岁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

  • 佚名
    2024-06-20 08:00:00

    《唐太宗李世民》中称心被杀是在哪集啊

    《唐太宗李世民》中称心被杀是在第50集。1. 这是一部讲述大唐开国史的连续剧,开头以甚少的镜头交代了杨广助隋文帝灭陈,李渊与高颍杀了杨广心仪的女人、陈叔宝的爱妃...

  • 佚名
    2024-06-20 08:00:00

    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四妃”她们都是谁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唐太宗的后宫四妃包括生前册封与死后追赠的共有如下几位:韦贵妃、杨贵妃、阴妃、燕德妃、郑贤妃、杨妃、徐贤妃。

  • 佚名
    2024-06-20 08:00:00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唐朝是怎样的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唐朝是公认的国家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

  • 佚名
    2024-06-20 08:00:00

    唐太宗李世民有人格分裂是真的吗

    求此话依据???为历史人物做心理分析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足够的行为资料和心理测评。何况李世民至多是自抑过重,哪里就人格分裂了?恕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

  • 佚名
    2024-06-20 08:00:00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一个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