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越文化的越地学术

越地学术思想与成果的清理、总结工作,因为它已经构成了一个统系,或可称之为“越学”。诚然,学术层面的文化不可能像习俗文化、艺术文化那样具备鲜明而独特的地方色彩,因为学术思想与成果总是面向全国各地区开放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在所难免。不过地区内部的家族渊源、师友承传甚至后辈对前贤的精神仰慕与追踪,自亦是经常在起作用,这便是“越学”得以成立的依据。
“越学”的发轫大致以东汉中叶王充著《论衡》为标志。《论衡》针对两汉流行的谶纬神学及其他迷信,标榜“疾虚妄,求实诚”的论说宗旨,大力批判各种保守、愚昧的习气,发扬实事求是的认知精神,这一崇实求真的指导思想为越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充以后,历魏晋南北朝隋唐,越地未见大思想家、大学问家问世,“越学”的承传在若存若亡之间。至北宋,经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在越地兴学,“越学”的传统始又扬起,有“明州四子”“永嘉九先生”诸儒表见于世,大抵继承二程洛学而又有自己的特色。但“越学”的真正成熟还要待到南宋乾道、淳熙之后,有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吕祖谦兄弟为代表的金华学派(或称婺州学派)和杨简等“甬上四子”为代表的四明学派一时并起,盛况空前。这几个学派间,除杨简等直承陆九渊心学外,陈亮、叶适均以经世致用、讲求事功为胜长,而对一味空谈心性的正宗理学采取批判态度;吕氏兄弟传扬的金华之学虽未有如此的锋芒,但也提倡博学通识、学以致用的作风,主张“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故与朱、陆分门别户,在南宋理学界里隐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金华儒学的这一崇实致用的路线在元明之际续有衍流,并通过明末的刘宗周而接上清初黄宗羲、全祖望、万斯同以至清中叶章学诚为代表的浙东学术统绪,后者虽以史学为其主干,而经世砭俗之初衷不改,亦在清世风行的汉、宋之学以外呈一异彩,后劲直达近人章太炎和蔡元培。
以上简略的叙述表明,越地学术文化确有其自身承传的统系,这不光指家族与师友间的有形传授,也包括学理、学风甚至学术精神上的无形继承。总体来说,其核心为一个“实”字,也就是王充所谓的“求实诚”;具体而言,则表现为理念上的批判精神(批判一切虚妄不实之谈)、内容上的史论结合(实事实理)和作风上的学以致用(经世致用)。这正是越学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越地先辈学者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认真地总结和吸取他们的经验,将会对今天的学术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佚名
2024-05-30 15:44:2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