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佛界都有什么佛各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本领?

佛教是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宗教。它对东方世界的宗教、文化、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两者的说法不大相同。据北传佛教推断,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去世于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据南传佛教推断,他生卒日期或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或为公元前 633年至543年。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为净饭王。净饭王对王子十分钟爱,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从未见闻过人间的忧虑、烦恼和不幸,也从未思虑过人生有所谓忧患、贫困、病、老死诸般痛苦。悉达多自幼从未离开富丽堂皇的宫庭,从未走出精美绮丽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筹交错,尽情游戏享乐。成年后,娶娇妻,生爱子。但偶然机会出游,初次接触严酷的、惨不忍睹的现实,便深为所动。根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悉达多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摒除欲念,潜心于苦修。他先从师于印度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迦罗摩子学禅定;后又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历尽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觉。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他终于悟到修苦行并非获致解脱之正道。久经冥思苦想,他终于达到觉悟。他确信:贪恋享乐以及誓修苦行,两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为**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后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诸外道”。正道为不苦不乐之中道,即**默想、思维真谛-循此,则可臻于“寂灭”,终成正觉。据传,乔达摩独自**菩提树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此悟道成佛,成为佛陀,即成正觉。乔达摩佛陀既悟解脱之“正真道”,即从事说法传教。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传教”,使其听众阿若乔(读‘交’)陈如等五位苦行者成为第一批信徒。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并组成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他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城辞世,众弟子按印度仪俗,将其遗体火化。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传。因此很难断定那一段论述是否原话。他死后几个世纪内,佛教徒举行数次结集大会,确定教义。佛陀认为一切无常,无论是外在事物或个人的身心总体,都不断变化。佛陀不承认事物之中有必然的或根本的实在。他认为阿怛摩(我体)并不存在,认为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我体,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而生存必有痛若,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根据这三种基本实际,佛陀总结出“四圣谛”。苦谛谓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谛谓贪为苦因;灭谛谓苦因可灭;道谛即灭苦之道。“苦”的原因在于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佛陀根据四圣谛提出十二因缘,谓“无明”(无智)缘“行”(善恶行业),由不懂佛教“缘生法”之理,故有种种世俗思想行为生起。“行”缘“识”(心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识”缘“名色”(名称与物质);“名色”缘“六处”(五感官与意识);“六处”缘“触”(感官与事物的接触);“触”缘“受”(由接触而产生的感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生存);“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一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二“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生、老、死,则成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据称,人一有生命之个体,在未获“解脱”前,均须依此因果律于“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人们的贫富贵贱寿夭等差别,以及存在于社会中之中不平等,即植根于此。为了**上述生死轮回之苦,佛陀提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人经过八正道,即依经、律、论三藏,修恃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叫做“涅盘”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佛教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反对“婆罗门第一”,主要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而得到传播。随着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为原始佛教;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十部,为部派佛教;公元一世纪开始为大乘佛教(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分为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徒混合形成密教。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十九世纪后又稍有复兴。根据某些学者的观点,佛教可分为三大部派,即古代部派、大乘佛教和密教。各大部派之下又有若干支派。〖古代部派〗:上座部是古代佛教的主流。这一派不着重探讨形而上学问题,而强调研究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组成因素。认为人只有了解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组合形式和作用,以及培育某些因素和仰制另外一些因素的方法,才能达到阿罗汉的解脱境界。在阿育王时期公元前273-前232年)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上座部注重三藏中的《经藏》。说一切有部则重视《论藏》,认为一切事物实有,但不承认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物。四、五世纪世亲所著佛教哲学典藉《阿毗达磨俱舍论》就是根据说一切有部的论藏所撰。此论是中国(包括西藏)佛教教理的主要根据。经量部重视三藏中的《经藏》,认为业力因素(行)非实在体,瞬息即逝,消逝以后,立即再现,产生新力。人凭借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此派认为过去和未来,就直接意义而言,都不存在。此派教义是唯识宗的先驱。佛教于释迦牟尼逝世当年在王舍城召开第一次结集大会,会上在戒律问题上发生分歧,产生弥沙塞部。此派不承认有经历生死轮回的生命。法藏部于公元前二世纪或前一世纪初脱离弥沙塞部而成。此派在三藏经典之外,增加《菩萨藏》和《陀罗尼藏》二藏,并认为人纯粹是有名无实之物,因为人除了心物成分之外别无他物。正量部是从成立于公元前三世纪的犊子部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派,认为人是与其组成因素并不完全相同的本体。律宗奉三藏经典中的《律藏》立宗,强调遵守清规戒律,公元七世纪兴起于中国。八世纪中国僧人鉴真将此宗传入日本。〖过渡部派〗:大众部是一部分信徒于公元前三世纪从佛教主体分裂而成。此派主张戒律宽和,不重视佛陀在世言行,而强调佛陀超然于万物之上。这些观点后来由大乘佛教进一步加以发展。说出世部源出于大众部。该派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实体,佛陀完全超出世间,他的历史事迹都是幻想。犊子部成立于公元前三世纪初。该派认为人真实存在,经历轮回生死,从一生到另一生,而其他万物皆无此特性。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依据,兴起于中国,传到日本。此宗主张一切事物只有名称,而无实体,过去己不存在,未来尚未兴起,现在瞬息即逝。因此,事物的联续性仅存在于幻觉之中。〖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兴起于印度,后传到中亚、中国、日本、印尼、及锡南(今斯里兰卡)。大乘佛教倡导“人法二空”,不以阿罗汉而以具有成佛本性的菩萨为理想表率,重视对众生的慈爱。菩萨甘愿把自己的善行功德转施于人,令他人受益。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化身、报身和应身。大乘梵文原文的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是“大”义,衍那谓“乘载”,或“道路”。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盘之彼岸,成就佛果,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前者迫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为最高日标,后在宣传大慈大悲;普波众生,把成佛出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日标。在义学上,前者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后者还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修行上,前者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行,后者侣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大乘佛教在印度本土有三个发展时期:(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的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讲如来藏缘起和阿赖耶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的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的瑜伽行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后,佛教义学逐步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除上述之外,尚有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和禅宗。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密教:真言宗密教以大日如来为主要崇拜对象,修持通过身、语、意三密相应而即身成佛。密教与后期大乘佛教的曼荼罗乘有密切关系,七至八世纪由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金刚从印度传入中国。九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将此宗自中国传入日本。最后简述一下中国佛教。佛教在西汉之际由印度通过中亚细亚传入中国。经历两千年传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派,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产生广泛影响。东汉末安世高等传播佛教小乘毗昙学和禅定理论,三国吴对娄迦谶等传播大乘空宗的般若学,这些译师的佛经与当时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使佛教传播渐广。魏晋时大乘空宗般若学得到门阀士族提倡,又在与玄学结合中得到流传,形成“六家七宗”。此后,宣传佛性学说的涅盘学也得到社会广泛重视。在此期间道安(334-385)的禅学和般若学,慧远(334-416)的法性论和因果报应论,僧肇的不真空论,道生的佛性论影响较大。南北朝时佛教更广泛传播,宋文帝(407-453)、梁武帝(464-549)等都大力扶持佛教,梁武帝几乎把佛教抬到国家地位。北朝曾发生北魏太武帝(408-452)和北周武帝(543-578)两次“灭佛”之举,但总的说在资助评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等方面,仍十分突出。当时佛教学者重视讲诵佛典,专攻不同经论之风大盛,出现一些知名经师、论师,如涅盘师、成实师和毗昙师等,并形成学派。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院经济发达,为佛教宗派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译经规模扩大,水平提高。佛教领袖又多是广览群经、佛学渊博的学者,这些条件促成了佛教宗派的创建。思想上独树一帜,组织上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的佛教集团相继崛起。一时教派林立,壁垒森严竞相争逐。出现了三论宗、天台宗、律宗、净土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和三阶教。其中富有哲学理论色彩的是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后来禅宗青原行思一系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怀让一系形成伪仰、临济两宗、合称“五家”。中国佛教宗派还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许多宗派一厥不振。宋以后禅宗和净土宗仍在流行。一些佛教宗派思想为宋明理学所摄取,日益与儒道相融合,使佛教渐趋衰徽,辛亥革命后太虚等通过办学和发行刊物发起“佛教复兴运动”。在西藏地区发展起来的喇嘛教是中国佛教重要一支,唐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提倡佛教。佛教在与当地苯教斗争中逐步发展。九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十世纪后期佛教开始复兴,陆续出现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许多教派。元初忽必烈(1294年)敕封喇嘛八思巴为帝师(国师),从此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地方政权,逐步确立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十五世纪初,宗喀巴(1357-1419)进行改革,创立格鲁派(俗称黄教)。后来此派势力日益强大,并在清王朝扶植下掌握西藏政教大权。喇嘛教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吸取苯敦的一些神祗和仪式,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
佚名
2024-06-05 03:08:0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5 13:04:04

    佛家的17颗舍利子都叫什么名字

    佛指舍利 身骨舍利 法身舍利 全身舍利 有生身舍利 感生舍利 入灭舍利对不起我就知道这些

  • 佚名
    2024-06-05 12:28:22

    佛教对名字有什么看法??是不是叫什么都无所谓?

    佛门本师释迦牟尼,所以佛弟子亦取法号姓释,因尊敬.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对高人来说,叫猪叫狗不觉为**,叫佛叫神不觉尊贵,佛的智慧不在此中,众生平等无有高下,不平等...

  • 佚名
    2024-06-05 23:54:35

    我国古代的佛都叫什么名字啊

    你是问具体的人命吗?佛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古代印度。是一个小国的王子。为了解救众生苦难于29岁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觉悟世间无上真理,创造了解脱烦恼...

  • 佚名
    2024-06-05 06:57:09

    奉国寺七尊大佛都叫什么名呀?有知道的么?

    奉国寺位于义县城内东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奉国寺。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佛山为什么叫佛山?与佛有关吗?

    佛山的得名确实是跟佛有关的,佛山得名来由: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佛山没有山为什么叫佛山啊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藏传佛教里都有什么神?

    有什么神?肯定很多啊,汉传佛教差不多吧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佛经中每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啊?每个字都有什么含义?

    问题太笼统了,建议从认识佛学基础知识开始,知道佛学的真谛了,再尝试看佛教经典。南无阿弥陀佛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有谁知道佛经中的四字词有什么(什么佛经都可以)

    众生平等;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生佛不二;万法由心;法由心生;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迷即众生,悟即菩提!阿弥陀佛!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到寺院拜佛应拜哪座佛,每座佛都有什么讲究每座佛都有

    净空法师---拜佛真正的意义,我对佛这种恭敬心,我今天一天当中要应用在生活上,对人、对事、对物就像对佛这么恭敬。『礼拜、供养、五悔』,我们讲「五悔」里面就包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