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道光帝的遗诏,确切说应该是密谕上确实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但不是留后手,而是两位皇子各有安排。这个写着两位皇子名字的密谕,差点被偷梁换柱,到底怎么回事?诸位读者且听我从头梳理:
上图道光帝
静贵妃的母爱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帝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钮祜禄氏薨逝。从此奕詝失去了母爱,当时,他只有10岁。奕訢的生母静贵妃(薨逝后追封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非常同情奕詝的处境,她让奕詝与奕訢同住在一起,担当起抚育奕詝的使命。此时奕詝、奕訢兄弟俩整日形影不离,感情颇深。两人还没有意识到将来在谁是帝位继承者这一问题上,必有一争。而静贵妃虽然同情奕詝,但她仍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能继承帝位,她时刻注视着内廷形势的变化,以见机行事。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旻宁将立太子的朱谕正式写好,不久,静贵妃便从道光帝的神态中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道光帝的密谕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旻宁病重卧床不起,静贵妃经多方探听,终于得到准确消息,藏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锦匣内的皇储名字并不是自己的爱子奕訢,而是奕詝。静贵妃气得咬牙切齿,但表面上她仍然装得非常平静,在皇上病重的日子里,她以关心皇上龙体为名,经常出入寝宫,企图捕捉最后的时机。一天,旻宁的病更重了,他自知阳寿将尽,遂把军机大臣等召至寝宫,从床内取出装有朱谕的锦匣,递给诸大臣,以便开启出示,让大臣知道谁将是帝位的继承者。但诸大臣都垂手立在一边,低着头,没有一个敢上前接受。上图奕訢
原来,这段时间里,奕訢生母静贵妃利用皇上病重的机会,为阻挠奕詝继位,串通了很多大臣,想要拥奕訢继位。她知道,皇上钦定皇储的锦匣有两份,除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那份外,另一份由皇帝自已收藏。此刻皇上病重,锦匣肯定就藏在身边,如果能在皇上弥留之际,串通大臣,不让他们开启锦匣,等皇上驾崩后再来个偷梁换柱,岂不可以成就大事。上图季芝昌
于是,当旻宁弥留之际,八大臣都不敢开启锦匣。这里特别是侍郎季芝昌早就知道锦匣内朱谕的内容,并明白静贵妃的意图,此时他带头不接锦匣,从中作梗。旻宁躺在床上,说话已比较困难,但心里却还非常明白事理,他看到垂头丧气地站在屋边的八位大臣,怎么也不过来开启锦匣,立刻明白了一二,顿时大怒,使劲用手拍打床铺,似乎是在说:朕还没有咽气,你们就胆敢不听调遣!几个大臣见皇上发怒,赶紧接过锦匣,打开一看,见里面写着两行汉字: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在后一行汉字的旁边,又用满文书写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旻宁见众大臣看了锦匣内的密谕,好像是放心了,几刻钟后便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六日,奕詝在众臣簇拥之下,在太和殿正式即位,翌年改元咸丰,从此开始了清代咸丰朝的统治。大臣死不得恤奕詝即位后不久,即知道了父亲弥留之际静贵妃和侍郎季芝昌等人迟受锦匣,企图偷梁换柱的故事。此时,新登极的咸丰帝还是比较宽宏大度的,对于静贵妃仍极尊重。但对于侍郎季芝昌则毫不客气。上图咸丰帝
奕詝登极后不久,季芝昌即被派任闽浙总督。季到任不久,即生病卸任,告老还乡。后来,当季芝昌病死时,奕詝竟以朱笔批道:“该员政绩平平,朝廷不予恤典”,即朝廷不予办丧银两,也**行任何仪式。在清代历史上,顾命大臣出任总督和以正一品大员卒而不予恤典的事情还是绝无仅有的。后来,人们在分析此事时,都认为这是季芝昌迟迟不开启锦匣,得罪了奕詝,这正是对他的一种惩罚。此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紫禁城内争夺皇位继承权斗争的复杂和激烈。
佚名
2024-06-03 01:17:0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