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多少场战争?分别叫什么名字?

晋卿争权之战
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497年—前496年),晋国卿族之间于国内(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进行的争权夺利的作战。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公室衰微,政权下移。赵、韩、魏、知、范及中行氏六卿主政,屡为把持权力而起争端。晋定公十五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六月,赵氏发生内讧,宗主赵鞅囚禁同族赵午,随后杀之。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据其封邑邯郸(今河北邯郸)反叛。赵鞅派司马籍秦率军围攻邯郸。七月,与赵午有姻亲关系的范吉射(士吉射)、荀寅(中行寅)二卿士攻打赵鞅。赵鞅战败,退守其封邑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范氏、中行氏遂围攻晋阳。十一月,韩简子(不信)、魏襄子(曼多)、知文子(荀跞)奉晋定公之命起兵,攻范氏、中行氏。二氏兵败,荀寅、范吉射逃奔朝歌(今河南淇县)。十二月,赵鞅自晋阳入晋都新田(今山西侯马西),与定公及韩氏、魏氏结盟。次年春,赵氏又与知氏结盟。夏,晋军围朝歌。二氏族党率狄族军袭新田。晋军释朝歌之围救援新田,狄军败走。随后,晋军败范氏、中行氏军于潞(今山西潞城东北),再败范氏军和前来支援的郑军于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及范氏因争权而引起的内战,暂时停止。晋卫郑等攻宋之战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卫、郑三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联军进攻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的作战。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二十年,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国连续两次发兵侵占其东南邻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东)的土地。当时,郑、许两国均依附于楚国。故许灵公率先赴楚,状告郑伯,并在楚共王面前与郑悼公争讼获胜。恼羞成怒的郑悼公归国后,决定投靠楚之宿敌晋国,派郑公子偃赴晋求和。晋景公即遣大夫赵同与郑悼公在晋地垂棘(今山西潞城北)举行盟会,两国正式媾和。冬,致力于重振昔日霸业的晋景公因郑归顺晋,遂召集齐、鲁、宋、郑、卫、曹、邾、杞八国国君在郑邑虫牢(今河南封丘北)盟会,借以维持晋在争霸中的地位。会后不久,晋景公欲再会渚侯,遂遣使通告宋、郑等国。当时,晋、楚两强势均力敌。宋共公深恐诸侯再度会盟会激怒楚国,祸及宋国,遂以内乱为由,回绝了晋国的邀请。晋景公对宋此举极为恼火,遂于次年(即周简王元年)春,命大夫伯宗、夏阳说领兵会同卫、郑两国及伊洛、陆浑、蛮氏之戎的军队进攻宋国。联军入末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无功而返。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
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文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春秋中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内乱失去继续称霸的实力。中原诸侯亦随之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实力强大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相继控制了郑、陈、随、鲁、蔡、曹、卫、许等中小诸侯国,并击败企图称霸的宋国,大有入主中原之势(参见《泓水之战)。当时,除楚国外,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晋国是几个实力较强的国家。但,齐已无争霸之力;而秦偏处西陲,方致力于向西拓展势力,无暇它顾。因此,只有晋国能担当起阻止楚国称霸中原的重任。晋历经晋武公父子的苦心经营,兼并了今山西中、南部诸国,扩充了实力,又占据了今陕、晋、豫之间的三角地带,从而走出封闭的地域,奠定丁参与中原政治、军事活动的基础。十七年,流亡在外19年.备尝险阻艰辛的晋公子重耳归国继位,结束了群公子争位的混乱局面(参见晋重耳争位之战)。晋文公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确立了对内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抑制荆楚的争霸方针。为此,晋文公改变世卿制,设立由国君任命卿士的制度,广招贤能之上,削弱公族权力,开农田,兴水利,轻赋敛,奖农商,使晋出现厂“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十八年春,晋文公亲自领兵勤王,平定周王子带之乱(参见晋平周王子带之乱),使晋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并因此从周襄王那里得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阳樊、温、原、攒茅四邑。同年秋,晋发兵南下助秦攻打楚之附庸鄀国,借以对秦表示友好,并诱导其南下抗楚,可谓一举两得。对于东方的齐国,因晋、齐之间有楚之与国卫国相隔,故仅可在政治上相互呼应。晋之迅速崛起,使宋国于十九年秋叛楚从晋,致使晋、楚两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楚庄王于二十年冬亲率楚、郑、蔡、许等国联军围攻宋都商丘,企图征服宋国,进而定霸中原。宋成公遣使赴晋求援。晋文公听从大臣建议,决定以此为契机,打击楚国的势力,独霸中原。为此,晋文公将二军扩建为三军,选拔良将,积极备战。自二十一年初至同年四月,晋文公亲率晋军运用联齐、秦,和曹、卫的外交策略及避敌锋芒、诱其深入的后发制人战略,在城濮决战中重创楚军,取得争霸中原的决定性胜利(参见城濮之战)。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陈等国之君在郑国践土邑(今河南原阳西南)举行盟会。周襄王亦亲莅践士劳师,册封晋文公为侯伯,统御诸侯。楚攻吴鸠兹衡山之战
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楚令尹子重率军进攻吴国鸠兹(今安徽芜湖东南)、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的作战。吴国是西周时周太王之子太伯、伯雍创建的小国。春秋中晚期,吴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中原北方的晋国与江汉流域强国楚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正展开激烈的较量。为削弱楚国,周简王二年(前584年),晋景公遣逃亡在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赴吴,游说吴王寿梦联晋抗楚,并传授吴军使用战车及排兵布阵之法。晋之建议与吴王西向夺取楚势力范围的企图不谋而合。此后,吴通过一连串的武力征讨,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控制之下。吴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周灵王二年春,为遏制吴势力西进,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东进攻吴,取其西部鸠兹邑,进至衡山。随后,子重命大夫邓廖率精锐车兵300人、步兵3000人向吴纵深挺进。吴军设伏截击,大败邓廖军。邓廖被俘,其属下除车兵80人、步兵300人逃生外,余皆被歼。不久,吴发兵西进攻楚,进行报复,取楚东部重邑驾(今安徽无为境)。笠泽之战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在吴越争霸战争中,越军在笠泽(又作囿,今江苏吴江一带)击败吴军的一次著名江河进攻作战。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迫请和,臣服于吴。此后,夫差恃胜而骄,急欲称霸中原,连年对外征战,对越不加戒备。勾践则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聚力量,伺机灭吴。三十八年,勾践乘夫差率师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机,发兵攻袭吴都吴。四十二年,越又乘吴连年天灾、兵疲民饥、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次举兵攻吴。三月,勾践率军5万进至笠泽江南岸。夫差闻讯,仓猝起兵至江北抵御。两军夹江对阵。越王勾践先从左、右两军中抽部分兵力为左、右句卒,于黄昏时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江,战鼓齐鸣,进行佯攻。夫差误认为越左、右两军渡江夹击吴军,慌忙命左右上、下两军迎战。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偃旗息鼓,潜涉渡江,出其不意地向吴中军发起突然袭击。吴中军大乱败退。其上、下两军不及回救,亦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郊外),三战于郊<今苏州城郊),均大获全胜。此后,吴国更加衰落,其霸业亦随之告终。令狐之战
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卿士赵盾率军在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南)击败秦军的作战。周襄王三十二年,晋襄公亡。晋国卿士、大夫多主张废黜年幼的太子夷皋而另择新君。当时,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为质。晋卿赵盾遂命大夫先蔑、士会赴秦迎立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嬴的一再请求,赵盾等改变初衷,于三十三年春拥立夷皋为君,即晋灵公。秦康公不知晋已另立新君,派兵护送公子雍返晋。赵盾闻讯,率军拦截,进至堇朋(今山西临猗东),稍事整顿后,在夜幕掩护下,悄然南进,对已进抵令狐的秦军、发起突袭。秦军无备,大败而归。晋军乘胜追击至刳首(令狐附近)方止。鲁堕三都之战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季孙氏欲毁费邑。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费人溃退。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晋、秦麻隧之战
从肴之战(公元前627年)至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五十年间,晋、秦两国不断冲突,大小十余战,影响较大的有公元前620年的“令狐(今山西临猗县南)之战”、公元前615年的“河曲(在今山西风陵渡附近)之战”、公元前594年的“辅氏(今陕西省大荔东)之战”等。这些战役,多是晋胜秦败,表现了晋在晋、秦斗争中始终居于上风地位。晋、秦麻隧之战发生在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是晋景公霸业的持续。晋自肴山战役以后,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困扰,陷于对秦、楚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所以,在灵、成二公时,霸业中衰,楚在中原占了支配地位。至晋景公时,采取了几项新的部署:其一,消灭赤狄,改善了晋国的战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战(公元前589年)中战胜齐国,打破了齐楚联盟,逼迫齐国向晋靠拢;其三,派巫臣通吴,联吴制楚,在楚侧翼扶植它的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其中,前三项部署,景公已经完成。中原战略形势已向有利于晋国方向发展。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冬,晋景公主动释放楚国战俘钟仪,让他回国为晋通好。楚共王也派公子辰回报晋国,“请修好,结成”。次年春,晋又派大夫籴茷至楚回报公子辰之聘。一时,晋、楚之间出现了媾和的局面。但这年五月,晋景公忽然病故。不过,厉公继立后仍奉行和楚政策。周简王六年,宋大夫华元利用晋、楚两国的愿望,促成晋、楚两国的和议。次年五月,晋大夫士燮会楚大夫公子罢、许偃,在宋国西门之外结盟,形成了晋、楚间第一次和局。晋大夫郤至至楚,楚大夫公子罢至晋,互相聘问。晋、楚的和局,实质上是晋国拆散秦、楚联盟,实现各个击破战略的一部分。正当晋、楚两国间谋和的时候,晋厉公也对秦作出了和平试探。两君曾约定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相会。这年冬,晋厉公先至会所,而秦桓公不肯渡河,仅派大夫史颗到河东与晋侯结盟。晋也只好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伯结盟。秦国对这次结盟并无诚意,归国后秦桓公即背叛了令狐之盟,并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了情况。晋见秦、楚联盟有了裂痕,立刻抓住时机,专力西向对付秦与白狄。晋、秦麻隧之战就在这个背景下爆发了。周简王七年秋,秦人约白狄攻击晋国,晋在交刚击败白狄。次年,晋厉公即一面派使者征集诸侯军队,准备伐秦;一面在四月五日派吕相(即魏相)赴秦,宣布与秦断绝关系。其说辞是迄今所见春秋史上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也是一篇讨秦檄文。该文文笔犀利,语言生动,它历数晋、秦两国之间数十年的积怨,把责任全推到秦国一边,把秦国描绘成三心二意、背信弃德的国家。在政治上,它起到了动员诸侯参与伐秦的作用,也使楚国失去联秦、救秦的理由。这篇文告充分显示了晋国君臣在政治与外交斗争中的高超智慧。五月,晋厉公率晋军并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联军直压秦境,拉开了麻隧之战的序幕。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郤毅为厉公驾驭战车,栾针做车右。加上齐、鲁、宋、郑、卫等八国联军,组成强大兵团,直抵秦国。秦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水以东进行迎战。五月四日,双方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诸侯方面,曹宣公死于军中。秦军残部败退,晋及诸侯联军渡过泾河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境),然后回师。秦经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再构成晋西鄙的大患。晋在麻隧胜秦以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彭城之战
周...
佚名
2024-06-02 02:22:5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2 11:46:18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

    战国时期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

  • 佚名
    2024-06-02 07:58:24

    战国时期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那场战争叫什么

    长平之战相传公元前260年,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向东扩张,首当其冲的就是与之毗邻的韩国。秦继占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后,又将锋芒直指横亘在秦、赵之间的韩国上...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为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为东周时期,或称“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春秋战国和战国时期有什么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整个东周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区

    燕国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南部,朝鲜北部部分地区。赵国山西中北部、内蒙南部、河北中南部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西周和春秋战国有什么区别?春秋战国时期好像还有周天子存在过

    以平王东迁为西周与春秋分界,周元王继位为春秋战国分界。其实可以说是周朝的不同阶段,大部分时间都有周天子存在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春秋战国时期一共发生了多少次战争,死亡了多少人?一定要有据可循,越准确越好!

    。。。。。。。你问发生多少次战争能统计过来或者有记录就够玄了,再加上死亡了多少人。。我突然想起个笑话:一次历史考试,第一道题是:二战发生于那一年?好简单第二题:...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多长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战国时期(前770_前221)开始。以公元前476年为分界,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结束。总计550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呢?

    春秋二季温度适宜,不似冬夏极冷即热过于偏激,所以孔子写春秋,用春秋二字就是表示对于这段历史的客观公正,后世只是沿用这种称呼罢了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春秋战国时期起止时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关于春秋战国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