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有没有发现《三国演义》里面,名字基本上两个字,但重名的都没有?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整个华夏民族从周朝开始出现了成体系的礼法也就是“周礼”。周朝时期贵族的“名”都是一个字,“名”两个字的人都是贱民。名是一个字也是周朝礼法的一部分。而汉朝时期从汉武帝之前的几任皇帝都尊崇黄老之学。所以对于名字这块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关于名字这块的要求又变得严格了起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的核心之一就是恢复“周礼”。而根据周礼来看,尊者也就是贵族的“名”都取一个字。而且儒家讲到“为尊者讳”也就是说,即使是取名字也得避讳尊者。比如皇家皇帝的名字,别人就不可以用。甚至连同音词也不可以用 主要是体现皇家权威。而汉朝中一位中兴之帝汉宣帝刘病已在继位之后就改名为刘询。因为根据礼法如果汉宣帝还叫刘病已的话,那么老百姓说话就得避开这两个字。刘病已为了方便百姓就把自己的“名”改为一个字。这样民间的忌讳也少了一些。由于有了汉宣帝的带头作用。汉代后世的皇帝也都有样学样。直到东汉末年时期,那个时候皇家以及贵族已经很少有两个字的“名”了。而三国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这个时候所有的东西还是延续着汉朝的一些礼仪。所以一般的贵族以及有身份的人基本“名”基本都是一个字。“字”才是两个字。比如: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分解意思就是。操:操守、节操,可引申为美好的品德。孟:勤勉,努力。孟德可解释为砥砺道德品行,使之臻于完善。再比如: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意思就是,备:完备,引申为全面、完美。玄德,潜在而不露的品德。所以说三国时期不仅贵族名字之间遵循了周礼。而且不论名还是字都是有着典故以及寓意的。再后来对于“名”是两个字还是一个字没有了硬性的规定之后。对于“姓名”又有了新的解释。所谓“姓名”实际上是两个分开的意思。“姓”和“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比如明朝时期人们就更讲究了。贵族或者有身份的人除了“姓”和“名”还有“字”之外又添加了一个“号”。比如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姓罗,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姓”这个不用解释。“名”一般来说都是尊长父母长辈叫的。而“字”一般都是得到大家的共称。而“号”是根据一个人的家乡或者他喜欢的东西之类,对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东西来命名。而“号”除了自号之外,就只能是非常有地位并且尊贵的前辈才可以帮着冠名。《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也就是说成年男子到二十岁之后才会有“字”。根据《礼记·檀弓》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而现在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最主要的还是人太多了。名字重复率太高。而且为了方便简单所以起名就比较随意了。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留下自己的观点。
佚名
2024-06-09 03:51:2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