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中国之声以前中午一点左右有一个讲述历史故事和奇闻异事的节目,名字是什么呢?

1 观云亭
观云亭,又名轿子石,位于蜀南竹海旅游集散中心万岭小桥3公里处。相传,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在万岭山下官兴场(今长宁县官兴乡)被翼王石达开战败,主将唐友耕重伤不能骑马,坐着轿子到此,太平军紧追不舍,轿夫见山高难抬,就甩下轿子逃跑了,轿子也就留在那里,变成了今天路中央的大石头—“轿子石”。2 宝剑鱼
宝剑鱼盛产于大渡河,因鱼头至鱼身的背脊之间有一把形似宝剑的骨架而得名。传说清末翼王石达开被俘前将宝剑投入大渡河中,大渡河鱼便从此得灵气而头顶宝剑。3 橘子王
从前,江西省南丰的桔子不算顶甜,自从“桔子王”留在南丰一个叫郭背园的地方后,桔子就变得鲜甜鲜甜,和蜜糖一样。这样一来,人们就把南丰桔子索性叫做“蜜桔”。据说,早先“桔子王”总是一年跑一个地方,跑到哪,那里的桔子就格外甜,第二年“格子王”一走,桔子又不那么甜了。讲起“桔子王”长久留在南丰郭背园,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当年太平军大队人马,就在这一带打清兵。南丰更是太平军扎营盘的地方。统率这支太平军的将帅,就是能文能武的翼王石达开,翼王不单带兵打仗呱呱叫,而且肚子里的文才也实在好呵一一诗,词,歌,赋,门门出色,这还不算稀奇,他还弹得一手好琴。那年的十月间,冀壬统率大军到南丰县来了。他办完戎事,就坐在城墙上弹起琴来。他弹的琴那么使人醉心,连天上飞来飞去的鸟雀,一听见会飞下来落在树上一声不响,一动不动的听半天。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里,翼王石达开又坐在城墙上弹琴了。声音真惹人动心。这时忽然有个白白胖胖穿红兜肚的小崽俚,笑嘻噶地一蹦一跳,手上端着一盘子黄金般的桔子;跑来放在弹琴的翼王身边,也不作声,就静静地站在旁边,听着美妙的琴声而入神。翼王弹着弹着,口渴了就顺手拿起橘子**吃了,嗨!越吃越想吃,一阵吃了一盎。闻,多甜美的桔子呵!翼王亲切地问那个白白胖胖的小崽俚:“这种蛮甜的桔子是你家树上摘的?那个穿红兜肚的水崽俚笑**地说:是啊,只要您喜欢吃,我天天送来。“好甜啊!真象灌了蜜糖一样。来,我谢你二两银子,你拿回屋里去买些东西吧!“不!这是送给你吃的,我可真喜欢听你弹的琴声。当时,翼王就想叫人把银子送到那崽俚家里去,问道:“你家住在那里?“前面桔树林里。翼王,请你再弹一阵琴给我听听吧!“好!翼王又弹了起来,铮铮琮琮,悦耳的琴声,真让人心旷神怡。那个穿红兜肚的小崽俚听得真入神,欢喜得直点头,等琴声由强变弱,静悄悄地息了声。小崽俚笑**地朝桔子林走去了。不管哪回翼王在城墙上弹琴,那个穿红兜肚的小崽俚总会端来一盘鲜甜的桔子,翼王每次要谢他时,他都是说家就在桔树林里。一天,翼王奏完琴,等那穿红兜肚的小崽俚就要回家时,就连忙叫身边的一个太平军“你赶快跟那小崽俚去,看看他家住哪里?看清楚回来,明天好送一些礼物到他家里去,不能老白吃人家的桔于呀!那太平军听罢,就急忙跟在小崽俚后面。但紧追慢赶,只见小崽俚一钻进桔林,就不见人影子了。那个太平军赶快跑进桔林东找西寻,再也找不到那个白白胖胖穿红兜肚的小崽俚了,他连忙回来,惊奇地向翼王禀报:“翼王,刚才那小崽俚,一进桔林就消失了踪影,再找也找不到了。翼王听后,便道:“实在找不到,那只好算了。第二天,翼王又在城墙弹起琴来了,不一会,果然那小崽俚又端了一筐金黄金黄的桔子放在翼王身边,仍入神地蹲在一旁听交琴了。这回翼王弹了一阵又一阵,但在歇下来的似乎,就再也不拿桔子吃了,只望崽俚但笑笑。小崽俚笑**地把桔子剥好递上来了。说:“翼王,请吃桔子吧、弹很多么动听呀。翼王摇摇头说:“今天不吃了。“你怎么不想吃了?“我并不是不想吃,只因为你不肯说你家住哪里。我们太平军不能拿百姓的东西不给钱啊。“我不是已说过了吗一一就在桔林里。“可桔林里哪有你的家呀?“翼王,你一定问清才吃桔子的话,那我一一”
“是呀,我就是要知道你家住在何处,我要好好谢谢你呀。“我可不要你谢。“就是不要谢,也应该讲清楚呀。“好,今天再也不瞒你了.我是桔子王,就住在桔树林里。不过,我住的地方是不固定的,那里好就往那里走,凡是我到的地方,那里的桔子就格外甜。可是年年东走西串,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地方可以长久住下来呢。“那这里怎么样呢?“哈哈,这里我总算爱上了。“那为了什么?“因为这些我天天听到你的琴声,真舍不得走了。自从太平军到达里扎下营盎。百姓日子过得蜜甜蜜甜的,不愁吃不缺穿,风也调雨也顺了,我更舍不得走了。翼王听了忙说:“谢谢你,但你还是要告诉我,你家住哪里?“就在郭背园桔林里。“我以后一定会去看看你的。翼王为了感谢“桔子王”,要他留下来.使这里的桔子年年丰收,好让大家年年吃到蜜甜蜜甜的桔子,有一回还特地到郭背园桔树下弹了一夜琴。南丰桔子香又甜,而南丰的桔子又数郭背园的桔于更香更甜,这是当地多少年来,大家都晓得的。为什么?不用讲你也知道,就是因为“桔子王”喜爱当年翼王石达开统帅的太平军曾驻扎在这里,决定长住不走了。4 咂酒诗
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今大方)一带时(又说大屋基),当地苗族民众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席间,石达开即兴赋诗一首: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首句“千颗明珠一瓮收”,是指美酒系以多种粮食酿成。次句“君王到此也低头”,是因为无论身份如何高贵之人,若不低头便无法将酒吸出。后两句则是说五根手指握住吸管,将酒一饮而尽。5 刮字入**(重庆)
清朝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旬,石达开为抢渡长江天险,率部明攻江津,实攻綦江,因内应被破获,清军有备,急切难下,遂驻军东漠、赶水、高庙场一带,稍事修整,训练新兵。此间,翼王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广行布施。一日,去石壕场,乘兴题诗一首于牛市**堂上,诗曰:
戎马倥偬又七年,声据东南日月边。中原逐鹿缘何事,祗为安民X X X。传说,乡人迷信,认为翼王留墨可治病,最后三个字都被附近居民刮去入**吃了。6 磨砺以须
传说有一次,冯云山到理发店理发,主人请他帮忙提副对联。冯主人诚恳热情,不便推辞,便仓促间提了一个“磨砺以须,天下头颅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后来石达开路过看见此联,说文辞俱佳,可惜气势不足。店主人便请他帮忙改改,石达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立即为主人题写了一幅“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后来冯云山再过此店时看到改过的对联,得知经过后,对石达开的胸襟气魄十分赞叹。又说此联是石达开出山后与冯云山商议,为作为他们活动据点的理发店提联,冯先提了磨砺以须,天下头颅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说,这对联虽然好,但“吓不走鼠辈,更引不起真正英雄豪杰的注意”,于是就挥笔改成那个样子。7 泸州红伞
“红色是我们国家的传统颜色,代表着富贵与吉祥,因此,红色伞面的油纸伞历来都是最为畅销的,而有人曾经作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全国使用的红色雨具油纸伞中,有三分之二来自泸洲。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泸洲油纸伞如此的畅销呢?据说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男人,自乐山大渡河的上游乘船而下,他的背上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羽翼王府”四个字,伞被打开后字就没有了,但在红伞的伞面上却印有“泸州制”的图章。当时在船上有人看到后,觉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怀疑他就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便匆忙前去报告官府,但等到衙役前来追捕的时候,石达开早已不见踪迹了。从此之后,泸州红伞便成为了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的吉祥之物,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或自己使用,或馈赠亲友。8“伞兵”伏击取泸溪
这是太平军攻打泸溪县城时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次伏击战的经过:
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天下着鹅毛大雪。一大早,太平军就将沪溪县城围得个水泄不通。城里的清兵鬼缩着不敢出城,眼巴巴地望着在外设防的知县吴经炳回来救援。“全队人马抄小路速行!在外设防的吴知县得到县城被围的急报后,正在回城的路上催兵趱行。雪越下越大。吴经炳的人马在走上林间小路以后不但不能加快速度,反而比原来慢多了。吴经炳真有些后悔,但已经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可想。只好一步一趔趄地继续向前走着。远处一匹战马从林边飞出,直奔太平军的大营。骑在马上的是翼王的侦察兵。他现在侦探到了吴经炳回援部队的确切路线,便飞马前去报告翼王。“禀王爷!吴经炳的回援部队正取道城西坡头小路向县城逼近!侦察兵一下马就急速地向翼王报告了敌情。翼王听后,点了点头,又捋了捋胡须,说:“速请李将举!李将军就是李福猷。他是一员勇敢的猛将,又是—个指挥若定的优秀指挥员。每当紧急关头,翼王总是首光想到他。李福猷很快就来到翼王面前:“翼王兄有何派遣?“速将你部‘伞兵”带到城西坡头伏击敌人援军!翼王一边说,一面做了个杀敌的有力手势。“马到定然成功!李福猷说着他去接受战斗任务时最爱说的这句话,便旋风般转身出门集合“伞兵”去了。这里所说的“伞兵”,当然不是今天的空降伞兵,而是石达开的一种特殊兵种一一用布伞当作杀敌武器的太平军战士。为什么翼王会有这种“伞兵”呢?这是由于翼王自举义以来,“转战频年”,部队多在郊野里露宿而创建出来的。这种“伞兵”每人都有一把特制的大布伞。这种伞,撑时可当帐篷,挡风避雨,供人马歇宿;收拢时,伞顶装有矛头,可以杀敌开路。各部充任“伞兵”的战土,都是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特别是李福猷部下的“伞兵”更富于机智勇敢的特点,今天用他们去伏击吴经炳,真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李福猷很快集合了自己的“伞兵”,赶到伏击地点。他下命令道:
“张开布伞,装好矛头,就蹲在路边!“伞兵”蹲下后没多久,布伞就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蒙住了,一点儿破绽都看不出。吴经炳的人马到达了坡头极顶,他们可以看见县城了。当吴经炳看到太平军那金黄龙凤旗高高飘扬时,他不觉倒抽了一口冷气。“急速前进,杀敌有赏!吴经炳故意把“赏”字说得很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听到一个“赏”字,有的人脚步比原来加快了些。谁知他们越是“急速前进”,就越是早一点去见阎王。李福猷的“伞兵”伏击圈是足够圈住他们整个部队的。“叽—叽—”几只不知名的山鸟因找不到食物,呆在枝头上**着。这些小山鸟好象在告诉吴经炳:“你就放心走吧,这里除了我们这些冻馁的山鸟外,什么也没有哩!但是,吴经炳毕竟是个征战老手,他想到这里可能会有伏兵。只不过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的伏兵会伏得这么近,简直可以说,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他停住脚步朝几处较远的刺蓬看了又看,什么也没有发现。忽然,他装出好象发现了伏兵似的喊了声:“石贼伏兵看箭!“嗖—”他真的朝一个大刺蓬放了一箭。这一箭并没有惊动就伏在吴经炳跟前的太平军“伞兵”,因为没有听到李福猷的牛角号声,谁也不会乱动的。何况刚才吴经炳的那一箭显然是盲目的。吴经炳在虚张声势之后,仍不见有什么动静,心里稍稍安定了下来,并嘲笑着翼王的不会用兵:“石贼不过一勇夫耳!“嘟—嘟—”吴经炳的嘲笑实在是太早了,他的话还未落音,一阵洪亮的牛角号声在他的身后响起来,使他不觉一怔:“这是怎么回事?牛角号是李福猷将军吹响的,号声告诉全体伏击的“伞兵”:敌人已全部进入伏击圈,可以动手杀敌了。正当吴经炳怔住的一刹那间,太平军“伞兵”一跃而起,收拢了布伞,伞上的矛头一支支戳进了清兵的胸膛。有的清兵连杀向自己的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看清就倒下了;有的刚要拔腿逃跑,就被阎王请去了…这次伏击战,真个是杀得敌人懵头转向,人仰马翻。整个清兵的回援部队,除了知县吴经炳靠着一匹伤马落荒而去之外,一个也没漏掉。“轰!轰!轰!三声号炮从县城方向传来,李福猷和“伞兵”们知道,这是攻克县城的信号。他们伫立在坡头上**树枝朝县城看去:攻城的义军将士们正潮水般涌入城内。翼王正凝眸望着坡头,等待着伞兵的归来。“回营!李福猷满怀着胜利的喜悦和对翼王的祟敬之情,跃马挥鞭,带着“伞兵”赶去向翼王报捷…
佚名
2024-06-03 10:46:2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