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听说白起之后无人再敢用"白起"作为姓名,是不是真的?

白起所任职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实行首功爵位制。就是以人头记功,带回的人头越多,奖赏越大,爵位越高。这样,大概俘虏很少,因为驱赶俘虏,不如割取人头来的轻松;至于伤兵可能也会直接被割取人头;甚或不排除把战争裹胁的民众也都割取人头,以领赏。这导致滥杀,近乎残忍和不人道。这也完全背离了周朝直到春秋时期还奉行的“不杀俘虏,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不追赶逃跑的敌军”等战争原则。那其中含义是说,大家不论六国还是百国,大家都是大周天子的子民,任何战争都是兄弟之间的争斗,今日的敌人,关起门来,大家还是兄弟之国,没有必要非要你死我活。战争就是处罚,是刑法的延伸,达到处罚的目的,敌人认错了,就适可而止了。所以,才有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的仁义笑话。到了战国时期,山东六国虽然也不遵守大周的战争原则,但在征战、杀伐上,还是有所克制的。但是,秦国就完全不同了,专以割取人头为能事。所以,当时六国人就把秦国当做豺狼之国,六国民众对秦国都有抵触心理,都不愿作秦国的臣民。不然,陈胜白杆起义,一呼百应,天下云集,三年之间,雄强的秦国就完蛋了。秦王子婴投降了,也要杀掉;宫室也被焚烧,秦王陵墓也被焚毁;项羽也要坑杀秦国降卒20多万。实际上,这都是秦国得到的报应。白起处于秦国这种环境,适应首功爵位制,本对他本人无可非议。但是,他一次性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其他战役还把2万降卒沉河淹死。这不能不说白起残暴成性。自古认为:杀降不祥,会得到报应。历代史书都把白起坑杀降卒作为残暴之举。但是社会现实却也奇怪,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白起亦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对历史评价是有不同意见的,各有各自的想法,各有各自的目的性,其中背后隐藏的秘密值得探讨。也由此可见,历史上对白起并不一定很愤恨,给孩子起名白起,也未免不可。只是史书上没有读到白起的记载。至于民间有没有叫白起的,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推测应该有叫白起的。
佚名
2024-06-07 16:00:36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