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你们认为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吗?

感谢邀请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古今中外,人其实最珍惜自己的名字,分量可谓举足轻重,几乎构成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载体。有诗云:“天地无穷,人命有终;立功扬名,行之在躬;圣贤度量,得为道中。(《月重轮行》)
名字是一种符号,虽然它的命名与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与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人的荣誉、耻辱、成功、失败、人格、品行等都与自己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是一个人的身份和表征。名字更可以体现文化特征,包**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反映的是社会变革和发展变化,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我们今天说到的名字是将“名”和“字”当做一个整体,但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名是名,字是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之前,有名无字。古人很重视礼仪,十分讲究称呼,对他人要尊称,对自己要谦称。上对下或长辈对晚辈可直呼其名,平辈之间相互称字,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对君主和父母,名和字都不能称呼。而今国人对取名没有先前那么多避讳了。从名字看审美文化,国人给孩子取名字时往往带着美好的期望,希望男孩子“身体健康、性格刚强、前程远大”,女孩子“漂亮温柔、娴静淑雅”。对“健康身体”的向往和对“美丽外表”的期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生命的珍爱和敬重。《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注重内在修为,旨在前程远大,光宗耀祖,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给孩子取名字很喜欢取字于大自然中事物的名称,如山川湖泊、花鸟鱼虫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典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所以男孩用得最多的字有“安、波、成、德、东、峰、刚、国、辉、健、杰、康、亮、宁、鹏、涛、伟、勇、文”等等,女孩用得最多的字包括“爱、碧、彩、丹、芳、红、惠、娟、兰、莉、丽、莲、娜、妮、倩、琼、珊、淑、婷、霞、娴、嫣、云、贞”等等。从名字看时代变革,许多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反映,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回味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所取的名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建国之初,许多孩子的取名为“建国”“国庆”“爱国”“爱华”“兴国”“卫国”“保国”“和平”“向阳”等,甚至有些人的名字为“土改”“有田”“解放”“抗美”“援朝”,更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重大**。大跃进时期涌现了“跃进”“跃华”“超英”“超美”等契合形势的名字。“文革”阶段的名字更有特点,有许多人即使在那之前出生也要赶上形势,将名字改为“文革”“卫革”“卫东”“向东”“卫红”“永红”“红卫”“向红”。当时,人人手上一本红宝书,**语录和诗词非常流行,用其中的字句起名也成为时尚,例如“咏梅”“长征”“奇志”“爱武”“拥军”“爱民”“立新”等。以上这些名字反映了新中国以来各阶段的时代特点。从名字上看辈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讲辈分、重宗族的观念,传统中国文化中存在一种独特的习俗制度—昭穆制。昭穆是古代中国宗法社会里祖宗崇拜的产物,代表着每一个家族子孙的辈序排行,谓之“辈分”。昭穆也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排辈起名的文化习俗,即同族间、同辈者,名字中用同一字。昭穆起源于周朝初期。据《辞海》解释,昭穆指:一、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以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二、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三、祭祀时,子孙也按此种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昭穆是伴随祭祖活动而诞生的,它一出现就具有敬祖敦宗的内涵。昭穆诗一般是四言、五言或七言诗,如果年代久长,祖上制定的昭穆诗的每个字已用得差不多了,就要重做新诗,再排辈序。这件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必由族中有名望而又有才学的人出来倡议,经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然后由族中善书写者,端端正正地录于红纸上,张贴于宗祠壁上,昭告族人知晓。昭穆诗大都取自“四书五经”,单读是字,连缀起来,一般都是一首祝颂子孙兴旺、人才辈出的吉祥诗,内容传达光宗耀祖,承前启后,忠君报国、耕读传家之精义。当然还有从名字衍生出古人的很多避讳、年号、谥号、庙号,绰号、别名,现在流行的笔名、艺名等等…所以你会发现,有一样东西与你一辈子不离不弃,那就是你的名字。其实,名字何止陪伴人一生一世,因为人终有一死,而名字却可以永存。“漫郎仙去五百载,名字永与兹山垂。(宋·高斯得《题浯溪寺》)“只应羊叔子,名字与山存。(宋·陈师道《游鹊山院》)“古来亦如此,名字垂千年。(宋·晁补之《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二》)名字不因冠名者的死去而消逝,名字可以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
佚名
2024-06-05 07:47:2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