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为什么古代人的名字大多都是一个字

古代人的名字多为一个字,特别在唐朝之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那时候人比较少,一个字的名字足够区分了,不像现代人数那么多,四个字的名字都有。单名真正独大,是从汉代末尾的,两汉 23 位帝王俱为单名,三国诸多风流人物,更是绝难想出一个复名来。至于其缘由,有种解释说是西汉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汉平帝下诏说自己「箕子」之名「不合古制」,于是改为单名「衎」,这时正是王莽**,因而祖先会说「王莽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刘询
既然皇帝带头只用单名,还是这么矮小的理由,下边的官僚岂有不效仿之理,毕竟他们学习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一家之中避家讳,便于维护自己的尊严。《礼记·曲礼上》:「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讳。即是说避讳不用管同音字和读音相近的字;假设是复名,只需不把两个字同时运用就算避讳了,如孔子母亲叫征在,孔子说「征」时就不说「在」,说「在」时就不说「征」。命运多舛的寿张县最终被划分红寿张镇
但单名现象只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平民仍然是单名、复名皆有,东汉时期留上去的买地石券,即使位于距离首都洛阳很近的地方,也都是同时存在单名和复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王羲之的「羲」加「之」,后边的「之」就是虚字,它无需避讳,王羲之的儿子有五人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王献之又有个儿子叫王静之,祖孙三代都带个「之」字,完全不会被人以为不妥。再往后,加给单名的虚字类型变得愈加丰厚,信仰颜色的虚字逐渐退潮,而带有儒家品德涵义的虚字则增多起来。很多人名里都参与了「仁」孝」等字,宋武帝刘裕给他七个儿子取名都带个「义」字。这类做法构成了取名风向的逆转。从东汉到西晋,原为复名的寒人新进入官府,会给自己改成单名,孟孝琚碑的传主原名孟广宗,就改成了孟旋。而陈朝人周文育原名项猛奴,是典型的俚俗名,为转换身份,他选择的改名就并非改作单名,而是在中间加了一个有寓意的「文」。
佚名
2024-06-18 23:43:1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