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曾国藩的最知名的后代叫什么名字?

曾纪泽,不但中国的诗文书画均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曾写过《几何原本序》、《文法举稿序》、《西学述略序》等文章,对当时传播西方科学起过一定的作用。他还自学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
曾国潘手迹
的钦差大臣。后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人力争,终于废弃了清朝**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于1881年2月24日,重新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除收复了伊犁9城长600里,宽200里的土地外,还夺回了崇厚条约中被割去的伊犁南部长400里,宽200余里的特克斯河口南的广大地区,废除了沙俄在新疆一带的许多特权,挽回了部分领土主权。这在日益腐败的清王朝里,是惟一的一次外交胜利。曾纪鸿比曾纪泽小9岁,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亲刚刚受封侯爵,16岁的他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在特权盛行的封建官场,实在难能可贵。曾纪鸿后来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仅33岁。
佚名
2024-06-09 23:41:5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9 04:40:43

    曾国藩的儿子叫什么

    长子:曾纪第(又名桢第,早夭)次子: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妻贺氏(1840—1857,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

  • 佚名
    2024-06-09 17:48:27

    曾国藩祖父是什么

    说起曾国藩的爷爷曾星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物。据曾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35岁以前)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他有书不读,常常骑马到...

  • 佚名
    2024-06-09 04:03:42

    曾国藩家族的介绍

    《曾国藩家族》是200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成晓军。《曾国藩家族》图书名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倍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家族也因些倍受关注。像曾国...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曾国藩传哪个版本最经典?

    曾国藩传记还是唐浩明的最正宗,他曾毕十年之功编纂《曾文正公全集》。又用八年心血编纂曾国藩传记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本著作成为上世纪影响力最大的百部...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曾国藩是谁?

    清代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曾国藩er?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1],湘军的...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曾国藩后人何在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曾国藩家乡?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描述曾国藩的诗句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2.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相学的曾国藩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