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近来时听看到一个相声演员的名字:郭德刚.-------他是谁?银屏上为何重来没见?

1996年,来自天津的郭德纲在北京组成了民间相声社团—德云社,每周末在天桥乐剧场进行演出,票价仅为20元。10多年过去了,观众越来越多,订座越来越难。2005年的冬天,郭德纲突然受到众多媒体追捧,在京城异常火爆。1月11日、12日、25日,郭德纲率领德云社在解放军歌剧院举办了京城10年创业以来的第一个剧场专场,结果一票难求,场场爆满,12日晚的演出创下返场22次、20多万人在新浪网视频直播同步观看的单场纪录。在中华相声网上,网友们称郭德纲是郭猛士—拥有继承和阐释传统相声的能力,而喜欢他的粉丝们自称是“钢丝”。郭德纲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观众对他的追捧到底会持续多久?他对当代相声有什么影响?近日,本报邀请了几位喜爱相声艺术的资深文化人士,他们大多是郭德纲的忠实“钢丝”,各家就“郭德纲现象”和当代相声发展中的问题,各抒己见。郭德纲其人
生于一九七三年,原籍天津,八岁拜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习相声,2005年加盟铁路文工团,拜侯跃文为师,并学习过京剧、评戏、河北梆子等剧种。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精通老段子600多段。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经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白事会》、《日本梆子》、《报菜名》、《揭瓦》、《托妻献子》、《拉洋片》、《武坠子》、《羊上树》等,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郭德纲开创剧场相声时代?黄纪苏(剧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相声最生香活色的是即兴的东西,郭德纲的相声做到了。我听他的相声感觉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式相声有很多陋习,比如排辈分,郭德纲虽然是侯跃文的徒弟,但是他的能力可以和侯宝林相比。侯宝林开创了相声的新局面,把天桥式的老相声文雅化的同时,又反映了新中国的东西,然后又使相声进入了电视、电台。之后的相声一直延续了这种趋势。等到改革开放时,相声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相声的讽刺功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后相声进入春晚使得由低向高发展的相声达到了一个最高峰。当它进入春节晚会时,我们发现,相声走到了尽头。而看郭德纲的相声,又让人猛然感觉,最好的相声到了剧场里,好像一个东西又从头开始了,这和侯宝林的方向正好相反(侯宝林那时最好的相声是在电视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整个制度上,郭德纲现在所做的可能是个开创时代的事情。如果德云社办好了,或许就会是个标志,标志着这种门类的艺术离开了一种形式涵盖全国的局面。电视是面向全国的,但是剧场里就是那一部分人,它会形成很多小的雅文化。在一部分人中生香活色。但是形成这个局面要有条件:1、传统要继承好,2、进入了当代生活。两条在一起很不容易。任何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艺术,都存在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问题。我认为,郭德纲在这方面还应有潜力,比如有些传统他掌握得极好,但是,他掌握的这些极好的东西和我们现场观众各自不同文化带来的背景不一定能够完全融合起来,在没有完全整合好的前提下,他需要继续整合,要继续教育观众,还要想办法接近观众。另外,他本人的条件好:1、训练好,掌握了很多的东西,2、个人的天赋条件好,3、有个好的心态。将心态落实到了生活里,融化到了实践中,他在剧场里搞了十年了,量变应该达到质变了。追捧是希望对相声建设起好作用
秦峥(北京电视台导演)
郭德纲在去年上半年还都没有如今这么火,到了2005年的秋天,突然间火起来了,有点像超女,这和媒体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媒体人都是“钢丝”。不过,在我们听惯了电视相声之时,突然发现剧场里,在内容,技巧、环境上都挺不错,因此我们愿意捧一个我们认为值得捧的角,这是一种心态问题。另外,正如黄纪苏老师说的,我们追捧郭德纲,不是因为他本人怎么样,是我们希望对我们未来的文化建设,艺术建设,或者说是相声建设能起一个很好的作用。剧场文化打破了一元的电视帝国主义文化
相声的创作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郭德纲的相声有些不错,但是有些还不是很好,所以,我们捧他可以,但不要把他捧杀。不过,他并不怕捧杀,他是在捧杀的环境里“长大”的。也就是说,郭德纲是在市场里长大的,他所做的事意义在于,他是个剧场文化,他的出现可以带动以后其他的剧场文化,挣钱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去看,如果是这样,以后就太不一样了。比如,经常去这个剧场的人,在和其他观众的交流中形成一种小文化,他们对于相声的维持有着责任心。其他的艺术样式也可以发展起来。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可以说是多元的文化打破了一元的电视帝国主义文化。第一次是市场的成功。郭德纲的相声本身是一个好的标准:传统继承得好,传统发扬得好,传统变革得好。继承和延续这两个度结合得特别好。他解决了观众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需求,他要赚钱,要养活一些人。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可能慢慢会有序起来,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时间长了点,但我们希望,及早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郭德纲的成功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文化不是很多,而是太少,我们可选择的太少了。相声在剧场较容易形成标准文化
另外,还有一个文化不见得在什么环境下都适应的问题。在电视里,你看到相声演员忘词等现象感觉会很别扭,但是一样的东西在剧场里就会让人笑场,观众会觉得很有意思。观众跟台上的表演者在剧场里可以产生共鸣,但是在电视里不存在,所以剧场里特别容易形成这种文化,它能够带动剧场文化的发展,形成多元的空间,这样文化传统里很多东西都会复活。可以说,相声回归剧场至少是一件很有希望的事情,而电视不一定能够带来多大希望。我们已经搞了这么多年电视了,即使有频道的专业化,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总不如剧场,因为不同环境里,艺术的介质不同,在小剧场里表演和在大剧场就完全不一样。电视相声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使观众都知道了包袱是怎么使用的,这样就没有了神秘感,而剧场相声就是那么多人。另外,电视相声有时间限制,就像是看快进电影。相声在剧场里比较容易形成标准的文化,培养一些剧场观众,形成一定的美学。郭德纲是从市场里出来的
张立宪(出版人,策划人)
原来的相声,一个段子可以说十几年,那些相声演员没有衣食之忧,他们所在乎的是要评几级演员,养成了艺术创作的惰性。而郭德纲的标语是严禁包袱不响。因而,他在接受市场检验的同时,不断改正自己的创作和演出,接受着磨砺。不然,他们没有市场,没有观众。计划相声害死人,市场相声养活人也就在此。郭德纲的成功可以说来源于他的悟性,但更主要的是他的勤奋,他的第一场相声只有一个观众,第二场他就要保证有两个观众,不然,他活不下去。现在很多相声演员都赶不上他了,因为他已经有10年的摸爬滚打经历,时间上已经赶不上了。另外,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也是他们生存下来的一个条件。黄纪苏老师也说过郭德纲的相声是从市场里出来的,中国以前是计划体制,原来体制里的人对市场中的人体会大概是不太一样的。郭德纲几进北京,他的成功很不容易,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后成功了。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从蔑视,到贱卖,很少有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是真正的热爱,这种热爱是靠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片段的尊重,对他投入的是一种热情,后来,在观念上虽然有所改变,但是,真正在行动上还是没有转变过来,然后突然发现郭德纲在这里已经十年,就一直守着这些东西,在这里打磨,看到他们之后就感觉有种中国文化的尊严在里面。郭德纲这类人是有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在精神上,他不是那种颓废的。郭更容易继承相声文化的传统
袁鸿(戏剧人,原北剧场艺术总监)
郭德纲之所以成功,也有他的信用的原因,他能够和他的搭档们同甘共苦,而不是在有了发展的时候,先考虑自己如何富裕起来,而后才是大家。他是那种一个馒头可以让你填饱肚子,但是还要让你吃碗面的人。台湾的相声艺术家,他们就一直在学习内地的相声,像台湾的李立群、冯翊钢等一直在不断地看老舍等的书籍,他们对于隋唐时期的话本也很熟悉。而郭德纲有着更好的条件,他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更容易继承中华相声文化的传统,并且,他也在不断看着各种关于相声的书籍。另外,话剧剧场的发展也为郭德纲相声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郭德纲接触到的一些人,很多是搞话剧的,或者是看话剧的,这对他必然有影响。郭德纲让相声复活了
杜丽(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我是个“钢丝”,以前,我会进剧场看昆曲或者听地方戏,在电视里听京剧,后来每周都去听郭德纲的相声,感觉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在里面。相声本应就是雅俗共赏的,在郭德纲的听众里,蓝领白领皆有,也可以说是相声在这里复活了。另外,听他的相声还能学习到文章的写法,相声里的幽默,转承启合都可以借鉴到写作中。郭德纲的相声让我对各种曲艺第一次感觉如此亲切,让我感觉自己真正是一个中国人,就好像是我家里的东西。我爸我妈我爷爷我奶奶让我摸家里祖传的东西,以前让我**都不摸,后来我突然到了一个年纪,或者他们用了一个方式让我摸了这些东西,以后我就想不停地摸。郭德纲受追捧对他是一个考验
史航(剧作家)
一个人带来的一种机缘
以前的吉祥物都是家畜,突然间换成野生动物了,所以大家就感觉很新鲜,郭德纲相声的出现和这个是同一道理,但是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成为吉祥物未必是幸运。因为他还要丧失生命,所以对于郭德纲来说,他的相声成为时尚肯定对他是一种考验,而不是一个幸运。以前的相声都是电视里那些明星们,如侯跃文等。突然间在剧场里听郭德纲说相声,感觉很好。但是,郭德纲这样受到追捧不一定是好事。这肯定是对他的一个考验,而不是幸运。相声和话剧的复兴有着很多的相似点。而郭德纲这次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领军人物,一个中兴族,是一个人带来的一种机缘,而不是一个大时代的变革带来的机缘。郭德纲相声的意义还在于他说的是世俗中的真悲喜,有太多的文艺形式让我们挖掘不到世俗中的真悲喜。最大的好处是一种启蒙
另外,听他相声最大的好处是一种启蒙,人们关心自己的情绪,知道什么事让自己高兴,什么事让自己不高兴。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情绪有意义。郭德纲的成功有三点:一是天赋;二是实战演习的机会一直延续了下来;三是年轻,经得起各种跌宕。梁左对相声的贡献是他可以把苏联的一些小小说拿过来,郭德纲的里面也有,他不是说像宣读贺电似的那样直接拿过来,而是把它咀嚼了,有他的性格在里面,这说明相声到一定的清晰和锐利的时候,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相借鉴了,以前是很少的。郭德纲自己也说,我们这帮人的小算计、小委屈、小窝囊、小幻想,马三立走了之后,还有谁管,还有谁替我们说?另外,郭德纲的相声,骨子里透着史诗感,有小小的野心,如他的《八大改行》。所以他对相声的改动,不只是一番拆洗一番新,他不只是为自己这一场相声的效果而改动,他是为了相声不白白度过这个时代。郭德纲心里特有数
我不太担心郭德纲会被捧杀,我觉得他很明白,并且很重要的一点,他看到过很多文艺界的新秀们被捧被包最后死在他眼前。他已经知道,真被媒体和主流文化册封之后,就像金斯伯格70年代成为大学教授又能怎么样?真正所有那些叛逆的领军人物真给他们一个沙发排排座,文学史上有位置的坐下就比自己站着矮一头,郭德纲不会吃这个哑巴亏,大家怎么册封他,对他没有关系,他心里特有数,他知道,靠纸面红红不了多久,面对面的空气传播就跟病菌似的,他还是相信面对面的东西,所以他不会犯太大的糊涂。李梦(剧作家)
挖掘老段子添加新包袱
郭德纲有他的人格魅力在,也有他要争口气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样,时间长了,最重要的还是演出质量要好。我认为他的贡献是他挖掘了很多的老段子,但是,挖掘的同时要适应市场,他的优点就是加进了一些新的包袱,适应了市场,吸引了观众。他和侯宝林、马三立当初的思想是暗合的:对很老的段子做了传承之后的改革。而现在一个值得担忧的是,希望郭德纲不只是一个现象,一段时间内很热,过了这段时间就是笑柄了。郭德纲在今后还是有一个固定观众群的,我相信他做出来的相声是一个很特别,不会很大众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他长久的生命力在里面。郭德纲论相声
凭我一个人振兴相声?不可能,也就起一震动的作用。现在娱乐休闲的方式很多,电视、电影、酒吧…竞争也很激烈。人们凭什么就来听我郭德纲,归根到底就是要自己长能耐。和同行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但我从没和所谓主流相声为敌。
佚名
2024-06-05 17:41:1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