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宋代收留孤儿机构什么名字

两宋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鼎盛期
北宋时期,一些家庭由于丁税繁重,生活贫困,民间生子**的现象十分严重。为革除这种陋俗,仁者善士广泛倡议拯救幼婴,宋**亦设立了专门的收养机构—举子仓、慈幼局和婴儿局等。在专门的慈幼组织出现之前,婴儿的养育归于居养院。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就曾下诏:“访闻饥民流移,有男女或遗弃道路,令开封府、京东、京西、京畿转运司,应有流民雇卖男女,许诸色人及臣僚之家收买,或遗弃道路者,亦听收养。网随后,又因袭唐代悲田养病坊的旧制,在东京城郊设置福田院,起初只有乞丐和残疾者沾其恩泽,随着经费的丰裕,也收养一些身处困境的流浪乞儿,成为当时京师规模最大的慈善救助机构。宋代福田院最初是收养老人的专门性慈善机构,至神宗时已发生了一些功能变化,同时领抚少数弃婴、流浪儿童,因而也兼具有慈幼之政。后来,神宗又准京师四福田院临时收容幼儿,自此慈幼之政渐兴。熙宁七年至九年(**6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哒反映出宋代一些地方官吏在任所内也普施育婴惠政,以有力措施来救助弱势幼儿。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下居养令,要求各州县设置官屋,收养鳏寡孤独之人,弃婴和流浪儿童也附在此列。崇宁年间,徽宗广建居养院,这些弃婴的养育正式归属于居养院,居养费用为**的一半,钱五文,粳米、粟米半升,这使得所收留的婴幼儿在生活上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是宋代幼童救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关节点。蔡京当政后,慈幼恤孤事业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史书载:“孤贫小儿可教者,令人小学听读,其衣裥于常平头于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为童行。《宋会要辑稿》中也有此类载录,遗弃的流浪幼童可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谋生的机会。这些举措为推动宋代慈幼恤孤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慈幼恤孤制度至北宋末年已趋于完备,它妥善地解决了弱势幼儿的收养、雇乳、衣食及教育等问题,并使之有章可循,有令可依。这对后世尤其是南宋慈幼恤孤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室南渡后,一如继往地重视慈幼之政。绍兴五年(1135年),地处近畿的临安、绍兴等府乃率先重建婴孩救助机构。随着南宋政权的日趋巩固,慈幼之政很快又在江南各地推广开来。南宋时期,各地所设的幼童救助保护机构,或称慈幼局、慈幼庄,或日婴儿局、举子仓,虽名称不一,然均“为贫而弃子者设”。19J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江南地区谷物歉收。吴兴知州郑作肃见弃婴盈道,乃设“散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这便是举子仓之雏形,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专门设立的救助弃儿的机构。举子仓虽由民间绅衿创设,但其经费也得到官府的资助,因而带有半官半民间的色彩。嘉定十年(1217年),江东转运使真德秀创办建康慈幼庄,利用没官田产收人作为恒产,对遇灾而生的流浪儿童予以救助,同时还对幼儿的抚养方式、收养年限作出了明确规定,以至于慈幼庄“愈四十年相仍不废”:“喃宋朝廷明令建立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其经费来源于官,由官府补贴给领养者一定的钱米。宝祜年间,理宗屡次颁诏,谕令各州县仿行:“朕轸念军民,无异一体,尝令天下诸州置慈幼局…使道路无啼饥之意:”于是,以慈幼局为典型的宋代流浪儿童救助机构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及至南宋末年,官方设立的慈幼局已十分普遍。由于宋**的一贯重视,慈幼局在拯救弱势幼儿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元人郑元祜载:“宋京畿各郡有慈幼局…局设乳媪鞠育之。岁棂,(贫家)子女多入慈幼局,故道无抛弃子女,信乎恩泽之周也。虽然这不无溢美之辞,但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宋代慈幼局已取得相当成效,部分地解决了弃婴和流浪儿童问题。度宗时,江西提举常平司黄震开始变通慈幼之政。《宋史》称:“震谓收哺既之后,不若先其未弃保全之。乃损益旧法,凡当免(娩)而贫者,许里胥请于官赡之,弃者许人收养,官出粟给所收之家。原慈幼局对收养的弃婴流浪儿重养轻教,以致将来无以谋生,酿成终身贻误。有鉴于此,黄震提出慈幼局要变消极救济之法为积极之策,教养并重,使幼儿长到一定年岁后能够独立谋生,糊口养身。他说:“今仰店铺人有欲收为使唤,或买卖有欲收为过卖,及恐有宗族亲旧自欲收录,或民间欲收养为子,并仰经坊长求四邻保明申上,本司当并此儿一年合支钱米作一项给付收录之家,使之早有归着。各自习学道业,求长久活路。这就解决了慈幼局等救助机构儿童长大后的生计问题。这表明,慈幼恤孤事业发展到南宋末年已臻于完善,不仅养而且开始重视教。这标志着宋代慈幼恤孤事业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已前进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
佚名
2024-05-31 09:20:2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