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古代女子所梳的发髻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

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少 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风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了。直至现代,这三种发式,仍颇为流行。许多民族的女子还有剃发的习俗,这在繁多的发式中,可以说是最具独物风格的发式。1.披发
披发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式,在人之初时,人们无不披发。而当时的披发并不为美,人们才知道利用梳理顺散发的头发,让它带给人以利索的感觉。披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以发箍在前额、脑后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种是将前顶头发剪割成齐额短发。戴发箍和割短发,都为使头发不于障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女子玉人像,长发披肩,以发箍箍束,脑后还饰有双鸡对食发簪,反应出商代妇女的发式。周代妇女尚散发不束,任其随风飘扬。《诗经。小雅。都人士》有:“发则有旗”之句。古代少 数民族妇女长发披肩的现象,更为普遍,《记.王制篇》曰:“东方日夷,被发文身…。西南日戎,被发毛皮…。《周书。突厥传》:“乌蛮…男子髻,女子披发…”余庆元《维西闻见录》:“怒子…男女披发…”。如今,佤族姑娘精帛的银发箍,把一头飘散的青丝装粉得列加秀美。剪割短发,古称“断发”,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头,前顶头发齐额;后面头发齐颈,显然为断发式,而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彩绘人像陶罐,其发式为脑后长发披肩;前顶亦作齐额短发。断发,在古代南方发族中较为流行。《汉忆。地理志》有越人“文身断发”的记载;《淮南子。哀谖俗训》亦有:“越人发”的记载;《云南通志稿。南蛮志》插图中乌蛮妇女的发式,前顶作齐额短发,脑后头发披散过肩。目前,独龙族妇女、珞巴族妇女仍有“断发“习俗。2.辫发
妇女尚梳辫子的民族很多,有的为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的是后受民族影响梳起来的。我国妇女梳辫发的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梳理散乱的头发,他们有的割断长发;有的以发箍束发;也有人则编发成辫。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绘有众人携手踏歌的场面,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都下垂有一根辫发。虽说只是简单的编发成辫,但内中确有一些学问,辫发的不同梳法和辫发的多少,不仅用来比美,还常常作为区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妇的标记。辫发的发式主要有:
单辫式: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于头顶梳一根辫子的发式十分流行。上孙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为此种发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发式与踏歌人物的发式相同,都是将所有头发梳拢于头顶,编结成一根辫发;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铜壶上人物纹饰及广西左江崖画中都有顶垂单辫的人物形象。单辫还有一种梳法,是将头发梳拢于脑后靠近脖颈处,编发成辫。这种发式,主要流行于汉族、满 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棕斡尔族、西藏夏尔巴人等。双辫式:双辫式有梳于头顶两侧及梳于两耳根部两种。广西崖画人物,多于头顶梳双辫。洛阳金村土举雀女子铜像及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青铜储贝器盖上梳双辫女子像,都将双辫梳于两耳根部。梳于耳根部的双辫发式在今天的汉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妇女头上十分流行。藏族、鄂温克族女子还有将多条辫子汇总成两条大辫的嗜好。鄂温克族姑娘梳八条辫子,结婚时,要由一位年长的妇女为她将八条小辫合并成两条。梳理办法是,先将头发梳成八条小辫,再把八条小辫分作两半,左右各四条,用彩色线绳在靠近辫根的位置上,把四条小辫捆绕在一起,一直绕到辫子的中下段,然后将四条小辫全部散开,改梳一条大辫。结婚以后,两条辫子要用两个黑布套套上。三辫式:在广西崖画中,可以看到梳三条辫子的人物形象。今天,三辫式主流行于土族、云南地区的藏族、裕固族。裕固族姑娘结婚时,将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编成三个大辫,两条垂于胸前;一条垂于后背,然后用红色缀球发套辫子上。平时,妇女们不套发套,而是将前边两条辫子用彩线连在胸前。多辫式:梳多条小辫的民族比较多,有新疆地区各民族、藏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纳西族和普粘族妇女也曾有梳多辫的习俗。古书上说,纳西族妇女发“辫发百股”;普米族妇女“辫发为细缕,披于后…”。甘肃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多辫式的梳法较有特色。它是先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上下两部分,头顶部分梳一条辫子,下面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以越多为越美,有的多近百条,这种发式一般需要三个人帮助梳理,耗时近一、两个小时,因此梳一次便数月不动。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发,不仅以多为美,还以辫长为美,有些姑娘辫长可至脚跟处。辫环:辫环是将一条或两条大辫绕头成环。尚梳辫环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门巴族、白族、普米族等。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妇女将头发平分两束,在贴近耳根处,分别梳成两个大辫,辫中杂以多彩绒线,再将两条大辫相互交叉,向头顶盘绕成环。发式梳成后,给人感觉好似头戴一个鲜艳的花环,非常美丽。普米族姑娘以辫发**为美,所以她们常以牦牛尾或丝线作假发,和辫子掺在一起,绕成辫环。改变辫发的式样,可作为人生各阶段的标志。改变发式,意在约束行为,一个女子一旦改变发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彝族有女子改变发式以示成年的习俗。发式中原来的单辫改为双辫,并相互从后颈部位交叉向头顶盘绕成辫环。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姑娘、鄂温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区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辫发,以辫多为美,有的姑娘辫子可多达百条。梳理时,需要旁人的帮助,而且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方可完成。婚后妇女的辫发则简单得多,一般只梳两条辫发。她们这种改变发式的目的在于时刻告诫自己已是有夫之妇,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异性。此外,婚后妇女要担负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装扮自己。满 族姑娘和朝鲜族姑娘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扎有一根红头绳的**大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结婚以后,大辫改为盘髻,以显示稳重和成熟。3.盘髻
盘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从各地出土新石器时代发簪的现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们,就已盘发成髻。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河南安阳即出土有盘发于头顶的商代妇女俑。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脑后梳椎髻。湖南长沙马王椎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发式皆为盘髻。隋朝妇女的盘髻,当是称“盘桓髻”。唐代妇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号唐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都于头顶梳螺髻;清代妇女盘髻于脑后。以前汉族少女多于头顶两侧梳髻。少 数民族妇女梳盘髻的现象,历来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乌蛮…男妇髻…”。四川凉山居民“椎髻、跣足…从夷蛮习俗”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西汉时期,滇人青铜贮贝器盖上的妇女形象,有不少梳盘髻者,此出土的青铜舞俑,也盘发于顶。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崖画中,都有梳盘髻的人物形象;清代《云南通志稿》插图中很多梳盘髻的妇女形象。过去,满 族贵族妇女婚后,梳一种称之为“两把头”、“叉子头”、“如意头”的盘髻。梳法是将头发分成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下垂于脑后,梳成燕尾式发髻,俗称“燕人头”,另一部分挽于头顶,拧成绳股,盘绕成一个覆盖在头顶的扁长形发髻,再于发髻间插饰一个叫“大扁方”的发簪,即作装饰又为固发。满 族、朝鲜族、傣族、苗族、基诺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盘髻。且各具风格。侗族妇女喜欢将发髻梳到左耳部位,几乎盖住整个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脑后盘髻,并任发梢自然下垂于肩部;傣族妇女将长发松松的拢于头顶或偏向一侧,然后梳成盘发,不少人还在盘发中**一段发梢作装饰;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交界地区的苗族妇女,有一种盘发,被称作大盘头,是用假发在头顶盘绕成硕大的发髻,再横一支发簪以固定假发,发簪与假发之间用布带相绑,假发在头顶松散下垂,齐肩盖耳,十分奇特。4.剃发
古往今来,人们多以女性有一头如云的秀发为美,殊不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以女性光头为美的民族。我国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发的习俗。剃发又称髡发,旧时满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头顶后部留一撮头发,编结成辫盘于脑后外,其余头发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发。按朝鲜族习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齐耳短发,并剃光后颈头发。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双江县境内的拉祜族,以妇女剃光头作为已婚的标志,因此凡是结了婚的妇女都剃光头。据说,当地妇女剃光头的最初原因是为了便于狩猎。拉祜族曾经是个狩猎民族,尤其擅长猎获凶猛的野兽。在那里,狩猎不仅仅是男人的事情,妇女们也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过云,妇女们辫发很长,狩猎时,常常遇到被野兽抓住头发的事情。为了安全起见,男子把头发全部剃光,女子除头顶一小撮头发外,其余头发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云南勐海县巴卡囡和贺开两个村寨的拉祜族妇女认为剃光头既美观又利落,在那里从少女到老年妇女,人人都剃光头。德昂族的红德昂和花德昂妇女过去亦有剃光头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头为美;芒市地区的德昂族妇女,是将靠近前额的头发剃掉,脑后的头发梳成辫发,缠绕于头顶包头之上。瑶族金秀盘瑶的妇女和苗族大盘头苗的女子都曾流行过剃发习俗。正当地中海文明在罗马帝国的推动下向外扩散时,主导东亚文明的中华文化也正走向第一个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歼灭群雄,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后,在它的基础上,刘邦缔造了更为稳固、强盛的汉帝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早在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基本构架已经奠定,但由于分裂割据,地区性的特征比较明显。秦汉的统一和中 央集权,抑制了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异”。从此以后,地方文化虽然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但统一性却占了主导的地位。在服饰样式方面,先秦以来,华夏族已大体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发髻的格局。国君得喜好与宫廷的式样对于风气的变异有很大的主导性,楚灵王欣赏纤腰,国中的女子听说后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结食而饿死。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使这一习气更加有增无减,贯穿于尔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成为服饰变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传统的服饰样式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用的典礼服饰;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饰。前者繁盛奢华,后者简单朴实;上层贵族的日常普通服饰受前者的影响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饰则变化较少。历代封建王朝创立之后的“制礼作乐”,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前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战国时代的女子的发式虽然存在的地区的差别,但到后期基本趋向于把发髻绾在脑后的拖垂式样。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级,四方高一尺。《东观汉记》说,东汉明帝马皇后的头发极为美观,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可见,在东汉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贵的是仅以自己的头发结成高髻,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一时期假发也相当流行了。东汉时代妇女发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垂髻的翻新。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创造了一种名叫“坠马髻”的新式样,发髻略偏一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观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都市中的贵族妇女纷纷仿效,“妆鸣蝉薄鬓,照坠马之垂髻。这种发式增添了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并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形式。例如,魏晋时代就有一种由“坠马髻”派生出来
佚名
2024-06-11 03:51:16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1 00:16:28

    古代发型怎么梳图解

    【步骤】  1、 取额头上部分头发,摸上发胶,向后面大卷固定,如果想梳理得高耸一些,可以在里面垫一些假发或者和头发颜色接近得填充物;  2、 取前面右边头发同上...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的发髻都有什么名称??

    儿童:总角、双丫髻古代男子发髻:较为单一,束发于顶(着冠或裹布)古代女子发髻有:发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玫瑰花分有多少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玫瑰代表爱情,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呢! 红玫瑰代表热情真爱; 黄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恋; 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 白玫瑰代表纯洁...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这种梳子叫什么,在市场便宜的话大概多少钱

    有便宜也有贵的,便宜的也就一二十吧,贵的就价格不等了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头发有多少种叫法?

    从年龄的不同,不同发式有不同的称呼:“鬌”,指一个人出生后第一次剪发,也是婴儿期发型。一般在孩子三个月大时,挑个好日子为孩子剪发:男孩子留囱角,女孩留顶发;或者...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太子妃发髻,衣裙名称

    古代的,貌似现在已经很难考究了啊。。。即使是那些个学者出来说的,我觉得也不一定是。 至于现在电视上的,现在假发多的是,所以加上假发也是有可能的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男子发髻所有样式以及名称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男人的发髻有多少种

    因为古代男女都留长发,所以男子用步扎来代表区别.同时贵族和大夫戴冠,为了不撞车,普通百姓只能用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