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我的名字叫红>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享誉全球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是六本小说的作者,《我的名字叫红》于一九九八年推出后,已被译成至少二十种语文之多,可算是帕慕克最享盛名的代表作。整部小说以色彩、景物、图画为背景,道出十六世纪鄂图曼帝国的秘辛。透过一位遭到谋杀的画家(镀金师高雅‧埃芬迪),去铺陈各种叙事声音,由死者本身到凶手到周边的各种人物及动植物:姨丈、小孩奥罕、守活寡的莎库儿及追求她的布拉克,或以斯帖、奥斯曼、三位画师(除了橄榄,还有蝴蝶、鹳鸟)、撒旦,乃至马、狗、树、金币、死亡、红色等。帕慕克不断就谋杀**的历史与社会脉络、个人与国家、艺术与宗教、公共与私人、个别境遇与共同命运,扣紧三本书的插画(尤其针对苏丹特别属意的《庆典之书》及主角正在进行的「一本秘密编纂的书籍」),去「图」显政治、爱情、美学信仰的冲突及其暴力。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以谋杀与侦探情节为主轴,不如说它是个故事拼图、历史缩影及权力重新被腾写的版面,一再以新色彩、布局、主题、人物去再度建构、理解,让个别叙事者的真相再现方式化入更大的图画展轴的缝隙之中。一方面运用有如电影的「缝合」(suture)技巧,连结情节,扩充人物心理之发展面向,另一方面则又引爆更多的问题,把叙事体的完整、封闭性予以质疑和解除,以便读者仔细玩味,看出景物在细部铺写(detail)、小节复制(miniature)、背景秘辛揭露、重新誊写的过程里,一再以新的面貌出土。每一位叙事者的故事真实性也因而成为水中明月,不断引发涟漪作用,跟着其它继起的叙事角度而起伏、波动、蜕变、破裂、瓦解。以「红」这个主色调为例,它充斥了全书的篇幅,由鲜血(王子弑父兄、画师杀同事)到红地毯、红蜡烛、红墨水、红衣裳、红丝纱、远方红船,或红色所象征的热情、真诚,可算得上是既能与各种历史谋杀篡位、情色角逐、剧烈痛楚等联想在一起,但也与个人的死亡、记忆、作画活动,乃至喜悦、自由等情感彼此辐辏。如在一二九页,「我的思想,我面前的事物,我的记忆,我的眼睛,全部,融合在一起,化为恐惧。我分辨不出任何单一颜色,接着,我才明白,所有色彩全变成了红色。我以为是血的,其实是红色的墨水;我以为他手上的是墨水,但那才是我飞溅的鲜血」。不过,到一三八页,色彩则是「眼睛的触摸,聋子的音乐,黑暗吐露的话语」,红色是「炙热、强壮」的象征,与情欲、纯正几乎划上等号,「红」这位叙事者更透过两位画家的对话,问「红」的感觉、意义及气味,视红为对阿拉的狂热信仰,及对伊斯兰艺术的坚定理念(本土艺术超过威尼斯的艺术)之表征,「红」的意义在于「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向一个看不见的人解释红色」,一如「受撒旦诱惑的人为了否定真主的存在,坚持说我们无法看见真主」(一四○页)。反讽的是,这两位热烈讨论红色的画家却是盲者!在高雅这位镀金师灵魂飘上天际之时,他肉身所染上的血污却引导他迎向阳光、天使,他突然察觉到自由的真谛,「顿时,惊惧狂喜之中我明白了自己就在他身旁。在此同时,我感觉到四周涌入一股无以匹敌的红」。短短的一瞬间,红色染透了一切。这艳丽的色彩溢满了我和全宇宙」,但是血污的深红也令他在被带到衪面前时「感到羞耻难堪」。红色是物质与精神兼具,世俗而又神圣的色彩,透过红色,叙事者将一五九○年左右的伊斯兰世界日常生活的细节予以着色、勾勒、再现,每一种色彩就像小说中的人物及其观点一样,也弥漫了红,但大致是血污、热情与孤独,只有在纯正的红加以照亮之下,也就是与真主产生信仰接触之时,才绽放出红色火花。小说是在这两种文本技巧(多元声音彼此交织及红颜料与纯红之对照)之下展开它的历史魔幻情节,成为既富侦探色彩又具文学、政治、宗教、自传、浪漫、流浪、成长,乃至后设小说(metafiction)各种文类的故事拼图。《我的名字叫红》是文类混杂、多音交响、各种画面不断重迭的故事拼图。故事」的大画面是以一个历史重要转折场景为其视域中心,也就是十六世纪的帝国与宗教、政治、艺术兴亡史,而这幅画的远近交点(vanishing point)则放在东西文明的桥梁伊斯坦堡,因此可说极具关键地位。一五○一年到一七三六年是萨非王朝统治时期,伊斯兰什叶派为当时的国教,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其他教派及其教义的挤压排斥作用。一五一四年鄂图曼苏丹在察地伦击败了萨非王朝的军队,大举掠夺波斯大不里士的宫殿,将精美的细密画、书籍带回伊斯坦堡,于一五二○年至一五六六年缔建鄂图曼文化的黄金时期,将帝国的版图加以扩充,往东西方延伸。继位之苏丹穆拉德三世登基,《我的名字叫红》便是在苏丹三世的任内(1574〜1595),以鄂图曼苏丹在伊斯坦堡下令编纂《技艺之书》、《庆典之书》、《胜利之书》的绘制工作此一历史**为背景,深入铺陈细密画家奥斯曼大师及他的徒弟(橄榄、蝴蝶、鹳鸟、高雅)的作画工程。故事一开始是高雅这位镀金师被杀之后,他以尸体的位势,作出自我表白及回溯。但是,小说并不是以侦察凶手为其主轴,反而是从不同的观点一一拼出整个历史的图像,先是高雅的尸体说话,他请读者注意追究他死亡背后所隐藏的「一个骇人阴谋」,因为它「极可能瓦解我们的宗教、传统,以及世界观」(一一页)。死者的记忆其实相当含糊,而且他每一段的叙事长短不一,反而是另一位叙事者,也就是出国十二年浪子回头,刚从东方返回伊斯坦堡的布拉克,提供了较详细且立足于个人成长经历的集体记忆与心理认同戏剧。除此之外,有趣的是:狗、马、树、小孩也都来讲述所见所闻,一幅一幅由远而近,个人与群体、公共与私下彼此交织的史诗图画长轴于焉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叙事者中有个小孩,也就是原配丈夫一去不回的莎库儿她的第二个儿子,名字也叫奥罕,据帕慕克在访谈中供称,莎库儿的孤独及她与儿子的关系大致是他本身的亲身经历,兄弟之间的争吵、打斗,他们与母亲的不断妥协、和好,其实颇具自传色彩,这在某一意义上加深了此一小说将历史与个人传记交织的面向。但是历史与魔幻的面向并不出现于历史、帝王、人物、画师,乃至作者本人的童年往事彼此纠缠而已。年代纪(如布拉克是于一五九一年回到伊斯坦堡)往往与更重要或隐而不彰的**连结而在无意识中产生其意义,尤其这些画师正在奥斯曼的引领之下,纷纷由边饰、画马、着色、镀金去呈现《庆典之书》的各种面貌。他们是在伊斯兰教派之间对政教偶像、宗教仪式、绘画再现的诠释冲突、族群暴力,乃至伊斯兰面对基督教势力,细密画传统与威尼斯艺术、东方时间与西方时钟(伊丽莎白女王所赠)彼此角力的背景之下展现个人的创意及局限,同时四位画师与师父、同事、宫廷、行政长官之间也充满了矛盾,高雅被谋杀之后,他所遭谋杀的原因,不断在各种叙事声音中呈现出不同的缘由:贪人钱财、同行相嫉、爱情三角、宗教迫害等,似乎莫衷一是,很难下定论。这些历史、文化上无法轻易厘清的冲突、变化、暴力、掠夺及协议,扣紧了公共与私人的大小**,从内到外,由远而近,或以大型叙事(如布拉克的历史回忆)及其国家转型叙事,或以细节(如奥罕、莎库儿及死者本身的枝节叙事),彼此交会、纹饰、掩盖,构成了各种交互肯定、指涉或质疑的存在。什么是主?何者是客?而真相又如何彰显?这些议题在中古或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尤其一些插图本(illuminated text)中,其实并非日后的空气远近法,以观赏者之主体位置为准所统合的视域及其世界观所能比拟。在伊斯兰的绘画美学中,画与隐藏的世界秩序,赏画者的精神状态及其宗教情操之间,存在着多重神秘的联系,诚如布拉克指出:
趁着每一段寂静,我研究面前的图画,想象画纸上的颜色分别出自热情的橄榄、美丽的蝴蝶与亡故的镀金师之手。我忍不住想学学恩尼须帖对着图画大喊:「撒旦!或「死亡!但恐惧阻止了我。不仅如此,这些插画让我心烦意乱,因为尽管我的恩尼须帖再三坚持,我却实在写不出一则可以配合它们的适当故事。而且,慢慢地,我愈来愈肯定他的死亡与这些图有关,感到焦躁不安。(一六二页)

与死亡、谋杀、失序、焦躁,尤其与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线索有密切的关系。模仿或复写是《我的名字叫红》非常重要的手法。其实不只是画师做插图,重新再现画的意境,人物之间也不断复制彼此,而画师们个别讲述的三个寓言故事,乃至皇室之中的家庭血腥史,都一再复述出人类的宿命。凶手」在二十三章结束时的告白也许是个脚注,说明这部作品何以会透过绘书之细节复制画师及其心路历程,去铺陈一个大时代的变化及其潜在的多元冲突、转机:
我们两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他走在我的前方,浑然不觉我的存在,我们穿越伊斯坦堡蜿蜒扭曲的街道,上坡又下坡,如兄弟般行经野狗群聚打架的荒凉巷弄,跨越邪灵徘徊的火灾废墟、天使斜倚圆顶熟睡的清真寺后院。我们沿着对死者灵魂低语的扁柏树,绕过幽魂聚集的积雪墓园,看不见的远方盗匪正在勒杀他们的牺牲者。我们走过数不完的商店、马厩、苦行僧修院、蜡烛工厂、皮革工厂和石墙。随着我们持续前进,我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跟踪他,相反地,我其实是在模仿他。(九五页)
踏着古人走过的足迹,穿越荒凉但又熟悉的街道,置身于废墟与圣殿之间,主角们突然发现自己已进入虚实难分难解的叙事魔域。在这种诡异的情境中,历史想象、现实世界、小说情节、艺术再现彼此复制,一再可被重新腾写,此一惊悚体验大概是这部作品最耐人寻味的面向吧。(本文作者为清大外文系教授)(本文由麦田出版社提供)
其它相关阅读
佚名
2024-06-07 09:38:4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19:23:37

    吴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张军政结合,二者兼顾不可偏重,内德外备双修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治军上,吴起主张教化,道义仁礼兼施拉拢军心,将军重在管理而非骁勇,重视精兵、讲求军...

  • 佚名
    2024-06-07 09:18:00

    《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

  • 佚名
    2024-06-07 02:39:04

    雾都孤儿的主旨是什么

    这小说主要情节是,一个不知来历的年轻孕妇昏倒在街上,人们把她送进了贫民收容院。第二天,她生下一个男孩子后死去,这个孤儿被取名为奥利弗·退斯特。奥利弗在孤儿院里挣...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我的空中楼阁主旨 谢谢了

    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出师表》的主旨是什么?

    《出师表》的主旨是: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逍遥游,主旨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祖母的葵花主旨

    《祖母的葵花》是一部小说,以祖母的葵花为线索以葵花暗喻祖母,表示对祖母的思念与怀念。心中的爱和温暖是祖母的魂,是经过多年的沉淀积下的,就像接受了阳光的葵花才能结...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电影大圣归来所要展现的主旨是什么?

    是不要畏惧困难,不要选择麻木,要坚持正义、与恃强凌弱的恶势力抗衡到底的精神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麦田守望者的主旨是什么?

    麦田里,有天真快乐的孩子,真是这些个孩子的纯真,让守望者,看到了希望,守望者守望的是灵魂与自由的深度,与现实的灰暗,谎言格格不入。守住一份童真,为自己而活。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