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对易经不太懂,我写的三个数字如下:9 ,90,34求卦象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丰是盛大的意思,穷极盛大的人,必定失去它的住所,所以接着是旅卦

 

  人生如旅 吉象险生

  56、旅卦火山旅

  《旅》(下艮上离)  第五十六

  谨守正道身谦恭,明察秋毫慎用刑;

  猥琐庸俗招灾祸,携带重金童仆忠。

  偏居省钱心不悦,箭射雉鸡获誉称;

  喜不自胜居高位,颠沛流离恐悲生。

  【原文】 旅:小亨。旅贞吉。

  【译文】旅者,谓失其本居,寄养他方也。旅卦象征行旅、羁旅之意。行旅之时,能以谦柔小心之道处之者,则可获亨通,若刚大亢盛者,则难得顺利。而行旅虽小事,却不可苟且轻率,当谨守正道,方可获吉。

  卦名皆由卦象生。《旅》内为“艮”,占天时为‘山岚’为山;外为“离”占静物为‘火’,山中起火有物助燃,有火随物走的行旅之象。卦中爻象二阴随二阳,一阴随一阳,阳前阴后有若伴侣,所以卦名称为《旅》。

  李士鉁曰:艮之止似馆舍,火之动似人行,逆旅有定,过客无定。
    《旅卦》:下艮上离,象征“行旅”。《本义》曰:“山止于下,火炎于上,为去某所止而不不处之像,故为旅。”羁旅之时,居无定所,身无亲仆,心中无限悲凉孤寂。旅途中即使动荡不安,愁思纤细敏感,但接人待物仍需明慎。行路不仅苦闷,还伴随各种遭乱羁绊,故诗仙李白亦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卦与丰卦相反,互为“综卦”。山中燃火,烧而不止,火势不停地向前蔓延,如同途中行人,急于赶路。因而称旅卦。
  《旅》卦所说的“旅”,指离家外出,滞留他乡。经商、逃难、周游列国等等,可说是五花八门,只是今天所说的旅游怕不能包括在内。古人安士重迁,把长期离家看成是万难的事。正是针对这种“难”的情绪和事实,《旅》卦讲述了在漂泊中寻求安居的原则。卦辞表明,出门在外,当以柔顺持中为本。卦中六爻,凡柔顺中和者得吉,刚强高傲者则凶。这方面道理好说而不好做,做起来必须因时制宜,所以我们应常持光明磊落的态度,柔和顺其自然,把握中庸原则,才能转危为安。
  《旅》卦又称“火山旅”,卦象异卦相叠,整形反《丰》,下艮上离。艮为山,离为火,山上燃火,乃荒野露宿流浪在外之象。又山上起火,火随草木迁移,渐行渐远不知所之,如人旅居在外,不在一处久留,也是居无定所之状。《周易浅述》:“山止于下,火炎于上,去其所止而不处,为旅之象。”或以卦象、或以卦德、或以卦义,这一卦怎么分析都像羁旅在外,是以卦名为“旅”,“旅”即客居在外、旅行之意。
  学习易经的目的不是占卜,而是明道,明白《易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说的万事万物微妙的联系、由此及彼的信息联系。
  古人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里有信息的反作用,非常微妙,但不好说。汉朝有位捕快,善于占卜,贼无处藏,但最后他还是死在贼的手中,为后人留下了这句“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的警世格言。高明如杨修、郭璞者,下场也不好,在这个意义上,“善易者不卜”就是保全自身的一种大智慧。
  安土重迁是**人自古的传统思想,班固《汉书·元帝纪》中言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但是或因战乱,或因贬谪,世人总因各种不幸而背井离乡,颠沛江湖,其人生必然承受巨大的哀伤。湖海山川路漫漫,寄人篱下的生活总是不得开怀。王维有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客行悲故乡,亦感前程之茫然。韩愈《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征军士,行者有羁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故“旅”的意义在**古代文化中可见一斑。因此《周易》则通过《旅卦》来晓明“旅”之大义。
  羁旅,可为一时之际遇,大致为诸侯之寄寓,大夫之去乱,圣贤之周游。正如屈原宁溘死以**,亦不忍为矫态。回望故乡徘徊苦闷,涕泗纵横,哀叹:“仆夫悲余马怀兮,蜷quán局顾而不行。”(马夫都不禁悲伤起来,马也踟蹰留恋,只是低垂着头,又不时回顾着,不肯前进。)又如孔仲尼为旅人,穷乎陈蔡之间。圣贤而至百姓,因时运不济,不免遭遇流离。然行旅之道又漫长艰巨,旅卦揭示了行旅在外的多种境遇,告诫世人旅时之道。旅卦次于丰卦而先于巽卦,《序卦传》曰:“丰,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而《序卦传》对于巽卦承接旅卦是这样解释:“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由丰至旅而后至巽,体现了易之道洞悉万物刚柔转化之真理。故《彖·旅》曰:“旅之时义大矣哉!”
  (一)顺风波以从流,叹一时之寄寓
  生起伏跌宕,有志之士总遭离乱。探寻自我生命的真谛,没有比漫漫长旅的考验更加煎熬身心的。有时是发自内心的渴求,背上行囊,畅游名山大川,拜访高僧圣贤,寻求天地间凛然之正气。司马迁豪侠任游,探访历史故里,成就千古佳作。徐霞客游水攀岩,留下的每一个足迹,皆是珍贵的地理历史资料。李白由三峡出蜀,沿江东而下,凌江独立船头,仰首吟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好似只有人在行旅之中,俯仰天地之境,才能尽情抒发倜傥不群的胸怀,才能一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壮阔瑰丽。小小的方室关不住他们遨游天地的向往,他们渴望攀爬上泰山之巅,去领略“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的极致人生风光。就算羁旅路上难免艰苦辛酸,但追寻真经之信念的驱动下,前方总是天高海阔,鹰飞鱼翔。
  有时是心怀悲苦,被迫流离,遭遇战乱或贬谪,告别故乡亲友,心中凄苦难当。游子行路更是心中满是哀伤,正如古诗言:“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明月何皎皎》就真实细腻地描绘了客旅之人徘徊苦闷的思乡情怀。诗圣杜甫入蜀后作绝句言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灿烂春景美不可言,但是身处异乡,时光荏苒,而归期无望,这种漂泊勾起了思乡的伤感情怀。柳宗元则将这种惆怅描写得更加痛苦:“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身作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茫茫羁旅生涯,满面风尘染白了诗人的鬓角,身如依萍无根飘零,这些羁旅流离的文人才子,用血肉和灵魂,在**文化史上书写了瑰丽的篇章。
  (二)天地为蘧qú卢,谁非旅者
  释智旭《周易禅解》曰:“从来大圣大贤,自天子于庶人,无不以乾坤大《易》之贞而处旅,无不即于旅时而具见乾坤大《易》之贞者。”苟将生命之轨迹视为一次旅程,则浮光掠影数十年光阴,只是千万年星河中沧海之一粟,人山人海行色匆匆,只是如蜉蝣尘埃般寄存于天地。故苏轼独立一苇凌风而叹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死之间无非是一场光影旅程,这种思想在**禅学和黄老之学中都有体现。马振彪先生《周易学说》曰:“万物之在天地,犹逆旅也。庄子言以天地为蘧qú卢,要其终而言之,谁非旅者?惟修身立命,先立乎其大者,小不能夺。视生犹寄,视死犹归。丹心照千古,浩气还太虚。”曹孟德手把杜康,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易之道所警示的行旅之道,放大至人生漫旅的尺度中,则有了更为深渺精微的韵味。春江花月,潮水匆匆,用超时空之眼静观宇宙,纵横南北西东,人类的变迁,无不是一场生命轮回之旅。
  不论是一时之际遇还是把握漫漫的人生之旅,《旅卦》都给了我们十分具有忧患意识的警戒,即“处旅有道,得中乎外,顺刚而丽明,可以无患”。
  《旅》卦之“旅”,不等同现代意义上的旅行,更不同于现代旅游观光,古代交通极不发达,这一旅很可能就是长期远处,甚至永远回不来了。是以《旅》卦之旅不是乐事,非不得已没人喜欢,正是因此它才紧综《丰》卦而来,盖言处丰不堪其苦,为形势所迫万般无奈只能远走他乡以避祸。这是被挤兑出来的,不是为观赏风景,也不能悠哉游哉,要是能在家好好的,谁又愿意客旅他乡呢?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古人也是自愿旅行的,但那都不属于《旅》卦之旅,《旅》卦之旅为避祸,本质上跟逃难差不多,尽管他们可能不匮行资。这些被迫旅行者,乃是上卦《丰》之实力盛大者,因为树大招风,不得不选择避祸远行。俗谚“打天下易,守天下难”,不断积累终于盛大,盛大者“木秀于林”,招致上下猜忌同类相残,只要不能山登绝顶,终于都会不堪其苦,那离开也就成了最终选择。‍

佚名
2024-06-07 06:55:1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