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魏晋玄学对于**社会有何不利的影响?

玄学与魏晋社会(**传统学术与社会丛书)
文摘
书摘
然,玄之又玄也。”在王弼看来,无与有的关系,是体与用或本与末之关系。“无”之 本体,在“万物以始以成”(即“有”)之全过程中有着无用之大用。无之于有,不仅使万物始生始形,而且使万物得长、得育、得亭、得毒。据《老子·五十一章》王弼注:“ 亭谓品其形,毒滑成其质”,意即成形和成熟。“始”而后“成”,也就是万物万形由无到有,由微而著,由初生、发育到定形、成熟的整个过程。
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不仅创魏晋玄学新义,而且在**哲学思想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老子的“有生于无”或“道生一”是宇宙生成论,而王弼的“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则是宇宙本体论。何晏也是贵无的,但何晏的“贵无”说较之王弼而略显粗浅。若与两汉经学相比,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尤其具有理论价值。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在“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旗帜下将儒学宗教化,并将诸子百家斥为谬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展。以王充、桓谭为代表的古文经学,疾董学末流之虚妄,并以“元气说”释《老子》之“道”。但占文经学对问题的认识常常停留于经验层面,而缺少形而上思辨。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命题,不仅超越了两汉经学家在本体论和认识论e的双重局限,而且将《老子》的“道”、“玄”、“无”以及“大”、“元”、“玄”、“微”、“远”等哲学范畴整合为一个系统,从本末体用的特定角度深入探讨“无”与“有”之关系,并在兼综儒道的前提下建立起精致的玄学理论体系。
三、言意·才性·圣人之情
正始玄学的核心范畴(关键词),是“有无”、“言意”、“才性”及“圣人有情无情”。关于“有无”,前两节已多有涉及;本节将重点评述正始玄学的言意之辨、才性之辨和圣人有情无情之辨。
汤用彤先生指出:“玄学统系之建立,有赖于言意之辨。但详溯其源,则言意之辨实亦起于汉魏间之名学。名理之学源于评论人物。”上一章已经谈到人物品评之清议向名理辨祈祷之清谈的过渡,而汤先生此论又谈及由名理之学向言意之辨的过渡..两次“过渡”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换,其间“言意之辨”扮演了重要的理论角色。
**哲学史对“言意”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大体上有儒道两家之别,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可见,孔子认为言辞是可以达意的,诚如朱熹所释:“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孟子看来,文辞本来是能够明晓志意的,只是解读者有可能误读(意即“害”也)。庄子的言意观却与孔孟相悖,他是从“道”出发来辨析言意关系的。《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意之所谓“者,”“道”也。道是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言语无法进入“意之所随”的那个“道”,所以言语是无法尽意的。庄子在“言不尽意”的前提下,还提出“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的“筌蹄之喻”成了言意之辨中的经典比喻,庄子之后大凡谈“言不尽意”或“得意忘言”者,都要沿用此喻。
《周易》为儒家经典,其言意观却兼有儒道两家的特色。《易传·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在《系辞》的作者看来,既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那么圣人之意从何而得见呢?于是圣人设立卦象以尽情意。一方面接受道家的“言不尽意”,一同时又提出“立象以尽意”。《易传》的言意观对后来的正始玄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汤用彤先生说,“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汉魏之际,月旦人物的风气犹存,但品评人物常常是名不准实,贾不本物。于是,识鉴者主张神鉴,主张遗其形貌而求其神理,视之于无形,听之于无音,这本身也就是言不尽意。因此,言不尽意成了品评人物的方法,晋人欧阳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世,咸以为然。若夫**子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蒋济谓观眸子可以知人,钟、傅二人辩论才性,均引言不尽意以为谈证。
黄初、太和年间,苟粲从理论上对“言不尽意说”进行了论证。据《三国志·魏书·荀或传》注引何劭《苟粲传》:“(苟)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日:‘《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日:‘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显然,在言意观上,苟俣属儒家,而荀粲属道家。在荀粲看来,理之微妙之处,不是“言”和“象”所能表达出来的;而且,他的“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又将《易传》的“言、象、意”之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正始玄学乃至整个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建树,首推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对“言一象一意”三者关系的论述: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泉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王弼释《易》,抓住“言”、“象”、“意”三个关键词。《易》之“言”指一个卦的卦辞和爻辞,如乾卦的卦辞是“乾,元亨利
贞”,它的初爻的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易》之“象”指八卦象、六十四别卦象及阴(--)阳(—)两爻象,同时也指象征卦象意义的事物,如“乾”卦的卦象是“健”,而天、
朝廷、君、父、首、玉、金、寒、冰、大赤、马、木果、龙、衣等,则是象征这一卦象意义的事物;《易》之“意”指卦象及其所表征的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如乾卦所含的意义为刚健,坤卦所包含的意义为柔顺等。要理解《周易》,必须弄清楚“言一象一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王弼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辨析三者关系的。首先,从“作卦”(创造)的角度论,象生于意,意以尽象,意为象之内涵,象为意之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尽言,象为言之对象,言为象之形式。其次,从“解卦”(接受)的角度论,要寻言以观象,得意忘言;要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有如庄子的“筌蹄之喻”(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也用了这一比喻)。舍弃了名言和卦象,当然无从得“意”;但是,若滞拘于名言和卦象,也无从得意。“忘言忘象,体会其所蕴之义,则圣人之意乃昭然可见。王弼依此方法,将汉易象数之学一举而廓清之,汉代经学转为魏晋玄学,其基础由此而奠定矣。”
言一象一意三者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还是以《周易》为例,合于刚健含义的,不必拘泥于马这一具体的象征,“大壮”九三有刚健的意义,却用“羝羊”来象征。同样,合于柔顺含义的,也不必拘泥于牛这一具体的象征,坤卦并无刚健之义,但彖辞却说“牝马”。拘泥于言,不能得到真正的象;拘泥于象,不能得到真正的意。故须忘言忘象,方能真正得“意”。
……
佚名
2024-06-02 21:06:06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2 14:27:46

    魏晋玄学:**玄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三国时期,战争和**严重干涉了文学的发展,这使得三国文学前后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时期,一种是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名教的积极入世是的文学时期(新道家)...

  • 佚名
    2024-06-02 19:08:31

    魏晋玄学是什么?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蛇文化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的蛇文化引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蛇这种动物老是进入梦境,所以一直有一种动力要研究一下这种瘆人的动物。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魏晋玄学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魏晋玄学的理论支柱是什么?

    1、魏晋玄学的理论依据包括:a、《老子》b、《黄帝内经》c、《周易》2、简介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何晏  重要著作 :《道德论》,《论语集解》 :王弼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嵇康   重要著作 :《声无哀乐论》...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魏晋玄学名人有哪些?如何理解魏晋士人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曹魏正始时期。玄学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鼓吹“言不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魏晋玄学与汉代经学在思维方法上有何不同

    汉代经学比魏晋玄学更加贴近现实。魏晋玄学是用想象描述非现实与现实。两汉经学包括今文与古文加谶纬,玄学就是在谶纬上的衍展,经学主流还是以证据描述文本,尽可能贴近现...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谈谈你对魏晋玄学的思想认识?

    玄学就其理论来说,主要是哲学思想。我们一般都是从哲学史的角度去研究玄学,研究它的本体论,研究它的认识论。它的有无之辨、言意之辨、本末之辨,都是哲学理论问题。它和...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魏晋时期的玄学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是以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为基础。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