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介绍**古代流行“誓死如是生”的厚葬风俗,急急急急急~~!!!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止,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右第十九章。〕

孔子说:“周武王、周公大概可以被天下人认为是最符合孝道的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祖的遗志,善于承续前人的事业。春秋两季之时,修缮祖庙,摆放好陈列用品,为被祭之人准备好象征性的服装,献上时令食品。宗庙之礼是用来分清祖先的顺序的。按爵位来排列次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按职务来排列次序是用来区分贤与不贤的。祭祀祖先之后,宾的弟子及兄弟的儿子各自向长者轮流敬酒,是给卑贱的人一个机会表达敬意。祭祀结束之后举行宴饮,众人根据头发来判定年龄大小,用来大体确定长幼之序。

“站到应该站的位置上,举行先王时的祭礼,演奏先王时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祖先,亲爱先王所亲爱的子孙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就是孝的顶点了。”

“冬至时在南郊举行的祭天礼仪和夏至时在北郊举行的祭地礼仪,是用来侍奉黄天厚土的。在宗庙举行祭祀礼仪,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礼仪,明白了天子在夏季和秋季举行的盛大祭祀礼仪的含义,要治理好**就像把东西放在自己手掌上看得那么清楚明白。”

〔以上是第十九章。〕

文王姬昌抱憾去世,没有灭掉商纣,没有完全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没有统一**。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继承了其王位,也继承了其遗愿,日夜思想怎样灭掉商纣,实现统一,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想法和其父文王如出一辙,他也同他的父亲一样尊重并重用姜子牙。他继续以姜子牙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顺应天意,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积极做灭商的准备。在准备充分之后,武王出兵潼关,联合各方诸侯国,挥师向东,与商军在牧野展开激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打败商朝的**,殷纣王跳鹿台**,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武王顺应天命,继承祖愿,把握了孝道的实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使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原文】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精解】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祖的遗志,善于承续前人的事业。

【品鉴】“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是非常讲求孝道的。前文说过“舜”是天下至孝之人,对处处想加害于他的父母兄弟保持着一颗仁慈之心,时刻保持着一颗为人子之心,以“善”对待他们。此处,又讲到周武王、周公的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指的是周公在文王去世后,尽心尽力去辅佐武王和成王,实现了周的一统天下和稳定局面。日本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注重孝道的。曾经有段时间,日本过于注重年轻人而轻视老年人。一旦上了年纪,对社会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之时,就会被社会抛弃,**观念已经全无。但一个小小的故事改变了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认识。一个儿子背着已经年迈的**亲,打算把她抛弃于荒山野岭。这位可怜的**亲知道自己没有用处了,也不埋怨儿子的举动,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但这位儿子在回家的路途中看到**亲怕他迷路而为他所做的标记时,幡然悔悟,怀着悔恨和歉疚的心情将**亲迎接回家,一直孝敬**到老。“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善良孝敬的心,也很难为下一代做好榜样,自己辛苦创业积淀下来的基业极有可能在一夜间被不肖子孙毁于一旦。

【原文】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止,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精解】春秋两季之时,修缮祖庙,摆放好陈列用品,为被祭之人准备好象征性的服装,献上时令食品。宗庙之礼是用来分清祖先的顺序的。按爵位来排列次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按职务来排列次序是用来区分贤与不贤的。祭祀祖先之后,宾的弟子及兄弟的儿子各自向长者轮流敬酒,是给卑贱的人一个机会表达敬意。祭祀结束之后举行宴饮,众人根据头发来判定年龄大小,用来大体确定长幼之序。

【品鉴】贵贱有别,亲疏有分,长幼有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力提倡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就是一种典型。公交车上是否给老人让座是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从传统的角度来讲,年轻人是应该给老人让座的,以表现自己的修养。在工厂里上班,对师傅们是应该非常尊重的,以体现自己的涵养。去学校上学,对老师和同学也应该表现出尊敬和热爱。所有的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无时无刻不显示着做人的最基本的操守,表现着自己的道德品质。婆婆、媳妇和小姑的矛盾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矛盾,其实,这里面隐**一些基本的原则。代沟是肯定存在的,但心理上的最基本原则如果不发生改变,这种矛盾也是可以化解的。如果都能首先从基本的对人的尊重做起,再表现出从内心的对长辈的孝敬,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过中秋了,婆婆和媳妇在家中忙着准备过节的食物,等一切准备好后,婆婆给小姑子打电话请小姑子回来吃丰盛的节日宴。此时的媳妇心里酸溜溜的,就悄悄溜出家门,打算回娘家诉苦。回家的路上,母亲打来电话:“我和你嫂子准备好了节日宴,你快点回来吃吧……”听到这些,媳妇突然明白了**,于是心绪打开,高兴地回到家中和婆婆一起过快乐的节日。

【原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精解】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生者。这就是孝的顶点了。

【品鉴】自古忠孝难两全。精忠报国者难以对双亲在膝下尽孝,在双亲膝下尽孝者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一个效率高于一切的时代中,人们不可能守在双亲面前尽孝。但交通、通讯的发达也是孩子表达孝敬的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声亲切的问候可以温暖父母的心,可以让牵挂的心有所放松。这是最基本的表达孝的方式。孟子对其母亲是非常尊重的孝敬的,其母亲去世后,孟子以比其父亲去世时的葬礼还要高的规格来厚葬其母,以表达到母亲的哀悼、思念和敬重。后世有为父母守陵之说,武则天之时,将对父母服孝时间定为三年,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样。古代此类故事也层出不穷,令人感激。《后汉书》中有每逢雷雨天绕母亲坟墓相陪伴,惟恐雷击和惊吓母亲的孝子,也有在母亲墓旁建庐(谓之“庐墓”)长年住守陪伴的孝男;清代大儒颜元起初严格按照朱熹的《文公家礼》为养祖母服丧,不吃不喝,昼夜号哭,差一点送了性命,致使他后来抛弃了理学,创立“颜李学派”。
佚名
2024-05-31 06:20:2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