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立足于世;四十岁能不被迷惑;五十能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冷静听取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解义】
其一,经世至言。孔子只活了73岁,但他一生从来是朝前看,68岁回鲁国仍有从政渴望。这段话应是晚年即70岁以后,内心真正安于现状了,对自己回首所作出自我总结和人生提炼。这话具有共性,也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才会有这个切肤之感,所谓事非经过难认至理。
其二,人生旅程。人生看过去很长久,看过来很短暂。一步一个脚印,一生就那么几个门槛。今天有人用“狗”或用“球”等来比喻,虽不无道理,但终为戏说。孔子是正说。十几岁之前是立学起步,二十几岁是立身处世——当然今天为了减轻就业压力,各国普遍增长了学习时间,二三十岁还在读书;三十几岁是立业有成;人到四十当有质的飞跃,立世当有不惑定力;至于五十,立思当有知天境界;至于六十,听言当有海纳胸怀;至于七十,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世故而已。
其三,启思训诫。孔子此言是自我反思,也是启发门徒。能达到是成熟,能提前是境界。懂得这个人生旅程的规律,如何遵循它,如何提早进入下一个境界,这就是聪慧和练达,今天所谓智商情商超常。这或许是此语录编在《为政》篇的缘由。
【启示】
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路怎么走,取决于立志。孔子三岁丧父,又为家族不容而随母离乡,但“有志于学”,三十岁施教于人,虽一生求政未果,但授徒有成,治学卓著,留名青史。
学习是人生择路的起点。学习能让自己增加知识的丰度,从而提高视野的广度,理解的程度,思想的深度,进而提高选择的高度和立身的宽度。孔子故用自己人生之路始于“有志于学”来教导弟子。
当然,今天早已告别简牍刻书而学富五车的孔子时代,也有了**义务教育体系,学习不仅可从幼儿开始,而且有了基本保障。于是,让孩子自幼直至**这一段漫长的知识学习历程,同时成为正确和准确的人生“有志”历练,也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和公共责任。
佚名
2024-06-13 20:19:1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