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小时候总是做同一个梦,是几年才做一次,梦里内容很模糊,只是稀奇记

《知觉生长模型》理论认为梦是由人脑知识结构上的信息零件拼接而成,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所以没有什么意义,更加没有什么预兆作用。不必理会,不必担心。
至于你所说的总会做同一个梦,《知觉生长模型》的解释是有几个可能性,逐一分析如下: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由于觉醒状态时,这里是兴奋能量集中的区域,入睡后,贮留兴奋能量从这里出发,于是出现与日间所思虑相似的梦境。
2、重新获得深刻的信息痕迹。这往往与下面几个可能有关:①日间环境会产生雷同的刺激信息痕迹。②外来刺激信息致梦:气温,夜间声响,接触床铺等外界刺激信息可以被编入梦境,恰好这些信息顺着它们固有的神经通路扩散,于是产生同样梦境。③疾病先兆。某些疾病没有发作前,由于有一个固定的信息发生点,因而是许多重复出现的梦的起因。④大信息零件的作用。信息零件有大有小,是由一些不会或很难再分离的信息痕迹组成,例如眼睛的信息痕迹和人头的信息痕迹就很难分离,这是一个信息零件;活鸡是一个信息零件,鸡腿是一个信息零件等,信息零件内部有紧密的连结通路,兴奋能量不论从那些痕迹进入信息零件,都很容易通过这些神经通路扩散至整个信息零件。如果信息零件比较大,就可能反映出固定的梦境。另一个情况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零件之间有比较紧密的联系,碰巧做梦时兴奋能量比较多,就有可能从一个信息零件扩散到后面的信息零件,这也就会出现做相同梦境的现象。
3、性吸引。性是一个强烈的信息源,有固定的神经通路。
最后,为什么长大以后不再做这个梦?主要是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又叫认知结构)会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而越来越宏大,而整个知识结构都是做梦的“舞台”,要想胡乱、碰巧地走上同一条路,小范围的可能性总比大范围的可能性大。即是说做同一个梦的可能性是随着知识增长而不断降低的。
此外,长大以后,学习、生活、交际等等都是极大地丰富起来,大脑兴奋区域与幼儿期也就可能有极大区别,这就减少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可能。
最后,越是不用的信息,痕迹就会渐渐淡化,渐渐被遗忘,同一梦境出现的可能性就会更加少了。
佚名
2024-05-31 09:32:3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