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和合本圣经是哪年出版的?九几年

《圣经和合本》(简称和合本;今指国语和合本,旧称官话和合本),是今日华语人士最普遍使用的《圣经》译本。此译本的出版起源自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会中各差会派代表成立了三个委员会,各自负责翻译官话、浅文理及深文理(文言文)译本。

于1904年,《浅文理和合译本》出版《新约》。《深文理和合译本》于1906年出版《新约》。1907年大会计划只译一部文理译本,于1919年出版《文理和合译本》。1906年,官话的翻译工作完成了《新约》;1919年,《旧约》的翻译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时,《圣经》译本名为《官话和合译本》,从此就成了现今大多数华语教会采用的和合本《圣经》。

缘起19世纪,在中国的外国差会竞相出版自己的中文《圣经》译本,彼此在用词和翻译原则上都有差别。传教士忧虑中国信徒面对诸多译本无所适从,希望有一部联合译本。当时很多人期望用浅白文言(浅文理)为这联合译本的文体,因其既有《圣经》应有的典雅文气,可为读书人所接纳,又因文字较浅易,略受过教育的民众都能阅读。而且浅文理译本也不像官话译本受到方言差异所限。

外国宣教士曾经尝试推出统一的中文译本。1858年出版的《委办译本》《新旧约全书》是首次集众人之力合作翻译的成果。可惜由于当时各差会的宣教士之间期望相左,意见分歧,以致《委办译本》统一中文译本的目的最终并未达成。

1890年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同时以深文理、浅文理、官话翻译,以“《圣经》唯一,译本则三”为目标。与会者几乎一致肯定需要联合官话译本,因为当时有数种各不相让的官话译本流通,且译文素质不甚令人满意。至于文言译本方面,英国传教士维护他们使用多年的《委办译本》,因其译文优美,教会甚至曾将这译本两度进献于清廷,其地位有如英王钦定版圣经。他们坚持最多只需将这译本略作修订,便可用为联合译本。美国传教士不喜欢委办译本,以其不够忠于原文,又认为需用较浅易的文言重译。结果大会决议同时翻译两种文言译本,即深文理和浅文理,以化解两派间的矛盾
《国语和合本》(和合本)
旧版国语和合本《国语和合本》,初时称《官话和合本》,因当时尚未有“国语”一名。委员会在翻译官话译本时,官话尚未有确切的书面形式,委员会需要商量采用一个共通形式。主席狄考文主张文体要贴近官话口语。他也设计了圣经中的标点,除传统句读的句点(。)和逗点(、)外,增加了圆点(.),作用如同英文的分号和冒号。狄考文逝世后,委员意识到官话逐渐取代文言成为书面语,《圣经》官话译本或会成为重要作品,因而把译文全面修订,使得译文更具文学风格。1919年4月出版《官话和合译本》。1939年改名为《国语和合译本》。

1962年,正式书题从《新旧约全书》改为《圣经》,又修订极个别字词。段落用新式排列,前版每段都用圆号分隔,新版除了少数段落外,每段都开新行。每段前加黑体字标题,取代前版用小字在书眉上标示段落大意。排版从一栏改为上下两栏。每卷书后加入插图。原版引号款式为一勾一点(),新版用空心方角(即直排的双引号﹃﹄)代替。前版新约引用旧约话语,在书眉注明旧约章节(比如马太福音1章23节注有“赛七〡〤”,表示该句出自以赛亚书7章14节);不过纵使新版开首的凡例中,仍写有引用旧约时注上章节等语,但已不再如前版般注上引文的出处。1962年的版本,是现在正体字和合本中最常用的版本。

[编辑] 版本《国语和合本》分为“神”版和“上帝”版,因为基督教各派对于中文用“神”或是“上帝”来称呼基督教的至高者,一直未有定论。浸信会因为用“浸礼”而非“洗礼”作为中译名,故此自行出版“浸/神”版和合本。这版本以“浸礼”“受浸”等,代替经文中的“洗礼”“受洗”等词语。
佚名
2024-06-07 12:44:0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