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佛经的问题_佛经讲的是什么意义吗

【摩诃萨】

  摩诃萨埵的简称。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摩诃萨埵】

  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摩诃萨埵】

  梵语maha^sattva,巴利语maha^satta。(一)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略称摩诃萨。maha^,意译作大;sattva,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埵即大有情、大众生。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大智度论卷五、法华义疏卷二、法华玄赞卷二〕

  (二)为释尊于因位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萨埵王子。谓过去世有一王,名摩诃罗陀(梵Maha^ -ratha ,意译作大车),勤修善法。有三子,皆相好端正,第一太子名摩诃波那罗(梵Maha^ -pran!a^da ),次子摩诃提婆(梵Maha^deva ),三子摩诃萨埵。一日,三位王子游竹林,见一虎产七子,而七子围绕母虎周匝,饥饿憔悴,身体羸弱,其命将绝,三位王子皆生悲怆之念而离去;既而摩诃萨埵大生悲心,先使二兄返宫,独还林中,至饿虎所,为求无上菩提,而欲舍此秽身,遂自脱衣服置竹枝上,作种种誓已,即委身卧饿虎前。虎畏萨埵慈威之力而不敢食;萨埵见之,上高处投身于地,时小神以手捧王子,故无损伤;萨埵复以干竹刺颈,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天华乱坠,饿虎见萨埵流血,始渐近,舐血食肉,唯留余骨。此即佛本生谭中,投身喂虎之因缘,尔

  时虎之七子即后来佛世时之五比丘、舍利弗、目犍连。释尊亦以此功德而超越十一劫。〔贤愚经卷一、金光明经卷四、大宝积经卷八十、菩萨本行经卷下、分别功德论卷二〕

  [佛学大词典]

  【摩诃萨埵】

  (术语)旧译曰大心,又曰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有作佛大心之众生,即菩萨之通称也。智度论五曰:‘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为摩诃萨埵。’同四十五曰:‘摩诃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是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言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言众生,则大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萨埵有情义。’梵Mah&amacron;sattva。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娑婆诃】

  或莎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翻译名义集 - 宋·普润法云]

  【娑婆诃】

  (术语)梦溪笔谈曰:‘夔峡湖湘人,凡禁咒语,末云娑婆诃。三合而为些,即楚词招魂所用些字。’翻译名义曰:‘娑婆,秦言一切。’与梦溪说异。参照苏波诃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苏波诃】

  (术语)Sv&amacron;h&amacron;,又作苏婆诃,娑婆诃,莎缚诃,萨婆诃,率缚诃,娑嚩贺,苏和诃,馺婆诃,馺皤诃,沙诃,娑诃,莎诃等。真言之结句也。仁王经仪轨下曰:‘娑缚贺,此云成就义,亦云吉祥义,亦云圆寂义,亦云息灾增益义,亦云无住义。今依无住义,即是无住涅盘。依此无住涅盘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无尽期故。’大日经疏四曰:‘末句云莎诃,是惊觉义。以一切如来行菩萨道时同见如是义故,必定狮子吼发诚实言。我要当以此阿字门遍净无尽众生界,若我此誓不虚者,共有一切众生诵我诚言,不亏法则,则当如其所愿,皆充满之。我今以随如来三昧耶教说是真言,唯愿不违本誓,故令我道场具足严净,故言莎诃也。’又曰:‘莎诃者,如僧羯磨竟,加忍更可印成句。若我所发诚言必定无谬,唯愿诸佛不越三昧耶故令所作圆满也。’同九曰:‘莎诃是惊觉诸佛令作证明,亦忆念持义。’同十三曰:‘娑诃是警发义也,以此真言警发诸佛,说此明时诸佛即惊发而起,加持行人也。’又曰:‘娑嚩诃,娑嚩自也,诃是本也更问。’演密钞六曰:‘梵语娑嚩(合二)诃,此云本誓,谓诸佛如来同一大誓故。’同七曰:‘莎缚诃,是摄取义。’秘藏记本曰:‘娑婆诃,究竟义,圆满义,惊觉义,成就义,散去义。’此五义如其次第表法界体性智等之五智也。究竟之义者,法界体性智也,是为方便究竟之极果故。圆满之义者,大圆镜智也,圆镜圆满其义同故。惊觉之义者,平等性智也,平等性智主修行之德,依三密之修行,惊觉已成之如来,又惊觉自己本有之菩提心故。成就义者,妙观察智也,妙观察智主成菩提之德故。散去义者,成所作智也,成所作智主入涅盘之德,若入涅盘则佛散失故。见秘藏记钞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佚名
2024-06-06 20:45:0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6 10:03:54

    佛教问题

    问题一,东西南北各7步,意为圆满,是为立地成佛。问题二,出自《金刚经》第十四品,原文如下: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

  • 佚名
    2024-06-06 13:48:47

    易经爻位问题!

    自下向上两正一反为阳,两反一正为阴三反为老阳,三正为老阴。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关于佛教皈依法号问题

    没有自己给自己起法号的规矩.法号都是你的皈依师给你起的.自己起法号,这是不尊重法的行为.根本谈不上皈依!我现在就跟城隍说一声,准备报到阎王那里去了!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风水有点问题,暂时不能改变,常读佛经能不能化解

    行善积德的效果更好。人们常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 九交贵人、十养生”。积善行德能改变命和运,更何况风水。此外,积善行德也...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佛教问题

    成佛了就有三身了 法身一直不变 不动的 报身 应身 是可以变化的三身,佛学术语,梵语 trikāyāh 的意译,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佛教的基本问题

    法分为两种,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因缘而成所以无自性,但无为法就不同了,不需外缘或内缘,自然从自性而生。何其自性,本自聚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阿弥陀佛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佛经:请问哪部佛经是讲鬼神是怎么来的?

    没有这部经。至少,关于我们现在电视电影演的,是没有的。那是人类自己空想出来的。所谓鬼神是没有形体的,是无形的,在不同空间,这个世界无法理解那个世界,甚至用此世界...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有关佛教的教义的一个问题

    佛教的空,是在概括世界运作的本质,名为大空,毕竟空,你看西游记里面,如来在降伏孙悟空之后,在天界说法:吾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源,同虚空相,毕竟寂灭,一无...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有练两面佛的大佬来谈谈两面佛的问题么

    不要称名字里带佛的就是真佛,你要修得按大路走先,偏门会误入歧途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六戊日与佛学的忌讳问题

    佛历中没有六戊日.当然也就不存在任何忌讳了.佛历是从佛成道那年(不是诞辰那年.不是涅盘那年)作为元年.再使用农历的月日.不用天干地支.在佛的时代.并没有佛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