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姓阿,后面叫什么名字号?

阿,做姓氏时,读音作kē、ē、ā。
一、ē
1、出自商代伊尹之后,以官名为氏。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2、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阿贺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后随汉俗改为阿氏。据《魏书·官氏志》载:“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诏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或称阿伏干)这一少数民族姓氏就自行简化作阿了。这种简化便成了后来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据
二、ā
1、源自蒙古族,大部分在青海省境内,姓取自以阿开头为名的祖先,本来生活在内蒙草原,后辗转迁至宁夏,南京等地,最终于明万历年间随柴国柱(柴总兵)迁至西宁卫境内(今青海省大通县)。由于当时是阿氏两个兄弟在为柴总兵负责管理马匹粮草等物资,所以柴总兵让其分开驻扎在两个地方。一个离柴总兵驻所(大通县柴家堡村)近(即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台村),而另一个相对较远一些(即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村)。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两兄弟的后人已经成为两个单独的村落,即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村和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台村。而到今天青海省境内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阿姓后人,如大通县黄家寨镇下陶村和湟中县上五庄村等地。
2、出自回族,以经名为氏。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来源之一。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出自满族姓氏:在中国满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头的姓,在改汉姓(几乎没有满族人用满姓了)的时候大多直接改为阿,改为阿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三、kē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辅弼大夫阿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阿者,亦称可者,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内宫官职,类似如今的幼儿园老师。“阿”、“可”二字在上古时期读音相同。在典籍《礼记·内则》中记载:“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从‘诸母’、‘阿者’中选出‘慈母’、‘保姆’来充任。”后王族以长老来教养监护王室弟子,所选教师皆称之为“阿”,学识渊博、严慈兼备,负责服侍、教育王族贵胄的子弟。以后,“阿”作为从政治上监护君王的长老,就成为君王的特别辅弼大夫,遂成官称。在阿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阿氏,读音作kē。
2、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之邑阿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阿泽,亦称柯泽,最初为春秋时期卫国柯邑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是一个大湖,因在卫国的柯邑,所以卫国人称其作“柯泽”,后被齐国夺去。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改称其为“阿泽”。据史籍《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记载卫献公不忘自己曾在柯泽被败的耻恨,将孙文子、宁惠子之族改姓为“柯”氏,然后驱逐出卫国。到战国时期,柯氏一族因“柯泽”改称为“阿泽”,因此有人随之改称阿氏者,但读音仍作kē。香港影视明星“小黑子”柯受良就是该族后裔。
3、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际新朝官吏阿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阿辅,是两汉之际王莽成功篡灭西汉后,仿周制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负责教导太子,是太子“四师四友”之一,官秩如同大夫,其中博士袁圣为阿辅。在博士袁圣的后裔子孙中,有避灾难而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阿氏、辅氏。后来,更始帝刘玄到长安,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因此,大多数袁圣的后裔族人又改回为袁氏,但仍有迁逃于北地烧当羌族政权中以避国难的族人,仍称阿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kē。

希望能够帮到您!
佚名
2024-06-02 14:39:31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