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孝经是怎样一本书?

2017-09-03胡平生36品国学讲堂

中国的古书浩如烟海,如果说让我们从这浩茫的书海中评选出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著作的话,我想那毫无疑问要数《孝经》了。

《孝经》总字数不过一千八百余言,可是,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异族异国。《孝经》文义浅白,基本上没有佶屈聱牙的字句,可是围绕着它的作者,成书时代,文字异同、传注源流等一系列的问题,千余年来论战不休。爰及近代,更将邻邦日本的学者也牵扯进这场笔墨官司中。

历经两千年而不衰的《孝经》热,近几十年来已彻底冷却了。现在,很少有人对这部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再作研究。《孝经》到底是怎么样的书?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固已漠然无知,就大多数中年人,也已不甚了了。

在海峡的那一边,《孝经》研究也未见有新进展。台湾商务印书馆七十年代出过一本“今注今译”。此书在译注方面较详细而全面,这是优点;较粗放而欠准确,则是缺点。关于《孝经》的各项历史疑案,此书都因袭旧说而不作考辨,可能是限于篇幅,没有能展开作深入地探讨。至于对《孝经》的评价,此书说:“孝道是中国固有文化的精华,而《孝经》是闻发此种精华的典籍。”这种说法恐怕也未必允当。

我们认为,《孝经》确是中国文化上最重要的古籍之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社会,要了解源远流长的封建宗法制度,要了解根深蒂固的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思想,就必须对《孝经》作一番透彻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它的文字、内容,也要研究它的流播和发展;不仅要研究它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要研究它对国民性、民族性的影响。至于“孝道”本身,如果说它真是“中国固有文化的精华”,那么,也应当以“尊老、敬老、养老、送老”为基本内涵,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也仍然是新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孝经》一书,虽然也大谈孝道,说到了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但是,它的核心却并不在闻发孝道,而在以“孝”劝“忠”。因此,今天的研究者必须用新的观点和材料,对《孝经》作出全面的考察,真正弄清它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正确的、公允的评价。

一、《孝经》的作者、成书时代及书名的由来

《孝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由于上古时代书籍不题署著者姓名,因此,当后代人们态度认真地追查起某书的作者究竟是谁的时候,便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集中到一点,即怀疑古书是后人的伪作。《孝经》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关于《孝经》的作者,概括起来大约有八种说法。

1、孔子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2、曾子说。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3、曾子门人说。宋人胡寅说:“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二二)

4、子思说。宋人冯椅说:“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指《孝经》)当成于子思之手。”(王应麟《困学纪闻》)

5、孔子门人说。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序》说:“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

6、齐鲁间儒者说。朱熹说:“《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简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处。”(《经义考》卷二二二)

7、孟子门人说。近人王正已《孝经今考》说:“总之《孝经》的内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古史辨》第四册)

8、汉儒说。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按,是书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

这八种说法,反映了《孝经》真伪之争中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前五种说法,还都是把《孝经》作为上古之书在讨论它的作者问题,除了“子思说”理由太片面,其他意见多从《孝经》的内容推测得来,都可备一说。后三种说法,都把《孝经》看成后人编撰之书,当然就是伪书。还有一种折衷意见说,先秦虽然确实有《孝经》,但因文简义浅,传诵者甚少,经秦始皇焚书坑儒,遂告绝亡。到汉初,有些儒生利用《吕氏春秋》引用过的《孝经》文字,杂糅先秦各书,仅纂成今本《孝经》。需要指出的是,指斥《孝经》是伪书的人,都是使用传统的辨伪学方法而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这种方法,被视为伪书的古籍多到不可胜数。特别是近代“疑古派”的先生们更将这种方法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的“辨伪”大帚几乎要把早期的古籍都扫进伪书的行列中。然而,自七十年代以来,地下出土的大量的战国、秦、汉简帛文书的整理成果,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旧有的方法和旧日的结论。近来,已有学者利用丰富的地下发现对古书的年代进行了“再认识”。他们指出,古书往往不题撰人,并没有概念明确的作者;许多古籍非成于一时,又非出于一手;有些古籍又经过后人整理,甚至也有附益和增饰,尽管如此,也不能把这些古籍斥为伪作。他们认为,根据出土发现总结得出的关于古书的这些知识,已证明传统辨伪学所定判别真伪的标准大多不能成立。笔者有幸参加了部分简帛文书的整理工作,我是完全赞同这些学者的看法的。实践告诉我们,轻易否定古籍的态度是很不妥当的。

《孝经》记载了孔子像曾参讲述孝道的言论,上古时没有后代那样的著作意识,讲述就是一种创作。孔子当然是《孝经》作者。但是,孔子最初的讲述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比较口语化的,他的学生把这些言论记录下来,归纳整理,甚至还进行过文字上的润饰、加工。最初做这项工作的可能是曾参,后来是曾参的学生,因此,文中曾参也被称为“曾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曾子和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都是《孝经》的作者。

《孝经》的成书,至迟不晚于公元前241年,这一年《吕氏春秋》修成,其中引用了《孝经》文字。《察微篇》云:

《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

这一段引文见于《孝经·诸侯章》,文字全同。又,《孝行览》云:

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书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这一段与《孝经·天子章》,仅在个别文字上有出入,显然也出自《孝经》。所以,汪中《经义知新记》说:“《孝行》、《察微》二篇并引《孝经》,则《孝经》为先秦古籍明。”

有人指出,《孝经》与《荀子》、《左传》、《孟子》等书文字内容有雷同之处,乃是《孝经》抄袭了这几种书。这个问题需要分析。先看与《左传》有关的几个例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宝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行??”

《孝经·三才章》云: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

《左传》宣公十二年:

士贞子谏曰:“??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孝经·事君章》云: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左传》文公十八年:

季文子使大夫克对曰:“??以训则?e,民无则焉。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孝经·圣治章》云: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公德。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北宫文子对曰:“??故君子??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

君子则不然,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的《左传》有关文字,全是当时的名臣名言,这些言论也会通过一定的媒体在社会上传播,也可能载入官方的“史记”,因此其他人就有可能借用或发挥。这里并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而是《左传》与《孝经》有着共同的史实为依据。

再看与《荀子》有关的一例。《荀子·子道篇》曰: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孝经·谏诤章》云: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谏诤章》的这些话,曾被当做《孝经》是伪书的“证据”。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背,劳而不怨。’”多少低徊曲折!今《谏诤章》云:‘父有争子,故当不义,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又何径直而且伤于激也!其言绝不抡类。而《荀子·子道篇》的文字,不正是从另一个方面旁证《谏诤章》确是孔子的观点吗!《荀子》记的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谏诤章》记的是孔子与曾子的对话,两个对话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分析起来存在着多种可能——可能孔子有不同的讲法,可能学生转述、传习中造成了差别,可能整理方式不同而出现了差异,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对上古书籍成书的过程和特点有了正确的理解,就不会对这样的两种又相同又不相同的传本大惊小怪。

《孝经》与《孟子》似乎也有些联系。清人陈澧《东塾读书记》说:“《孟子》七篇中,多与《孝经》相发明。”《孟子》与《孝经》相似之处,主要是论述问题的“格式”。如《孟子·离娄上》云: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孝经》前数章正是按照这个顺序和格式排定的,说到天子之孝,“刑于四海”;诸侯之孝,“保其社稷”;卿、大夫之孝,“守其宗庙”;庶人之孝,“谨身节用”。

又,同章云: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天下、国、家、身,《孝经》基本上是这种格式,《谏诤章》说,天下不失天下,诸侯不失其国,大夫不失其家,父身不陷于不义;《孝治章》也大抵如此。如何解释这种联系。旧日的考证就把《孝经》看成是孟子的学生所作,而我们认为,这只能看成《孝经》在《孟子》成书前后也有过一次润饰、加工的整理,因此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清人任大椿《孝经本义·序》说:“《孝经》一书,孔子为曾氏而作,而曾氏门人次而成之者也。??再传至孟子,后推明是书以昭后世。”(《有竹居集》卷八)他注意到孟子与《孝经》的关系是对的,但说孟子“推明是书”却缺乏根据。实际上,《孟子》思想与《孝经》的一些观点并不一致。那么,在《孟子》成书前后,对《孝经》进行过整理工作的人是谁呢?我们推测,可能是乐正子春和他的学生,或者是他的学生的学生。

乐正子春似乎与“孝道”、《孝经》有些特殊的关系。文献中关于他的孝行故事很多,而且往往与《孝经》的内容有联系。《吕氏春秋·孝行览》记: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廖出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乐正子春曰:“??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

《礼记·祭义》里也记了类似的故事,也说是“吾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礼记·檀弓下》记述了乐正子春丧母后“五日而不食”的故事。《公羊传》昭公十九年记:

乐正子春之视疾也,复加一饭,则脱然愈;复损一饭,则脱然愈;复加一衣,则脱然愈;复损一衣,则脱然愈。

也把它看成是孝亲的典范。从师承关系上说,乐正子春是曾子的学生,曾子临终,他与曾子的两个儿子曾元、曾申守在病榻边。如果我们把乐正子春的承师关系与孟子作以比较,可以画出如下一张“对照表”。

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认定《孝经》在战国晚期曾由乐正子春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加以整理,就能够解释许多矛盾的现象。

《孝经》最后是由刘向校定的。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一部分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整理小组辑为《儒家者言》。其中有三节与“孝”有关,先抄录于下。

《儒家者言》二十二:

故人主孝则名999(按,这是竹简编号)

天下(誉矣人臣孝)则事君忠处1840

置之子不敢撅也父母全之子不敢1842

父母全而生之1848

二十三:

子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己610,2340

二十四:

肤受诸父母曾子866

何谓身体发肤弗敢毁伤曰乐正子1831

毁伤父不子也士不友也□□313

尊荣无忧子道如此可谓孝1199

(□□教之所由曰孝□经□□)1845

之且夫(为人子亲死然后事)769

整理者已指出,《二十二》、《二十三》两节内容见于《吕氏春秋》、《大戴礼记》、《礼记》等篇章,但是,他们却回避简文与《孝经》的关系。如866、1831二节可能与《孝经》首章有关;1845“教之所由”或即“教之所由生也”(《开宗明义章》);“孝□经□□”或是“夫孝天之经也”的省讹《三才章》。769“为人子亲死然后事”或于“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终矣”(《丧亲章》)有关。这些竹简有可能是《孝经》的传注或解说。

定县40号汉墓的墓主是中山怀王刘修,他死于汉宣帝五凰三年(公元前55年),竹简的时代当然应在此之前。如果竹简完好无损的话,我们有可能看到一种未经刘向整理校订过的古本《孝经》,现在,却只能从残破的简片中推测《孝经》的古貌了。

接下来要谈谈《孝经》的名称,这也是一个长期纷争不已的问题。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后人对此说有怀疑。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

按,诸经故不系以“经”字,惟曰《易》、曰《诗》、曰《书》,其经字乃俗所加也。此名《孝经》,自可知非古;若去“经”字,又非如《易》、《诗》、《书》之可以一字名者矣。

他又批评班固之说道:

安有取“天之经”之“经”字,配“孝”字以名书,而遗去“地之义”诸句之字者乎?书名取章首之字或有之,况此又为第七章中语邪?

我们认为,《孝经》称之为“经”,与《易》、《诗》、《书》称“经”意思并不完全相同。《易经》、《诗经》、《书经》是汉人把儒家著作奉为经典后加上去的,《孝经》的“经”是道理、原则、方法的意思。事实上,书名、篇名中的“经”字并不都是“后代俗人”所加,先秦诸子书中其例甚多,出土材料中也有例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古轶书中有《经法》、《十六经》等,皆为战国晚期的著作,《十六经》就是十六篇论文,讲的是十六种道理和原则。邢?m《孝经注疏》说“经”是“常行之典”,突出了“典”的意思是不对的。皇侃在《孝经义疏》中说:“经者,常也,法也。??事亲常行,存世不减,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这样诠释就比较妥当。用今天的话说,《孝经》就是“关于孝的道理”、“行孝的方法”的意思。《吕氏春秋》已引用了《孝经》这一名称,可见它在战国时甚至在最早成书时固已有之,并不是后代将它奉为经典后才加上去的。

佚名
2024-06-01 12:55:3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1 15:44:29

    求助:一本书本的名字,(经典名著)

    好像是篇小说,我绝对看过,时间太长想不起来了%>_。

  • 佚名
    2024-06-01 10:57:12

    《儒门事亲》是**书,为何取名像《孝经》似地?

    儒门事亲有深意张从正为人豪放不羁,喜饮酒赋诗,思想上却受宋儒影响颇深。从他的著作命名为《儒门事亲》来看,宋代儒**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底。张从正在这本书中...

  • 佚名
    2024-06-01 22:44:07

    诗经 尚书 六本书名打一个成语

    四书五经 [ sì shū wǔ jīng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ì shū wǔ jīng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佚名
    2024-06-01 10:15:20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哪4本书?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

  • 佚名
    2024-06-01 08:27:09

    《老子》跟《道德经》是同一本书吗?

    是同一本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

  • 佚名
    2024-06-01 12:20:09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几本书?

    四书五经的名字最早见于南宋,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与“五经”进行整理合并而成的。所谓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部,这是儒家...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应该怎样背诵

    技巧一:理解记忆法.理解才能更好记住,要熟记私四书五经,就先要弄懂诗中每一句的意思.在了解文字基本大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记忆,印象就深.否则,对诗意不理解或层次...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文心雕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文心雕龙》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首先是这本书籍的名字的意思,“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四书五经先看哪一本?

    好学问,现在很少人看这了,这个没有固定顺序的,喜欢先看那一本都行。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道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