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回族发展史_回族的基本形成时期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当时他们被称为“贾胡”,沿海各地的被称为“蕃客”,生於中国者被称为“土生蕃客”。这些人中除极个别文化水平较高者采用汉姓外,常规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名字,没有姓氏。如赡思丁、木八拉沙、阿合马等。
13世纪,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并与汉、蒙古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为主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极少数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既使用原来的回回名,又受汉族的影响,起用字或号,如回族着名诗人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有的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复,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汉姓,如金阿里、马穆沙等,以便称谓。还有少数人采用汉姓名字,如马昂夫、萨天锡、丁鹤年等等。
明代,朱元璋采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禁止回族内部通婚和使用“胡语”、“胡姓”。回族迫於压力,隐去原来的名字,开始采用汉名。但在取姓方式上,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的译音立姓,如伯笃鲁丁的后裔取其祖辈名字中的“伯”字立姓,后又改“伯”为“白”。这种得姓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出现了汉族姓氏中没有或少有的姓氏。如赛、纳、哈、速、羽、底、亚、虎、拜、提、撒、陕、闪、忽、萨、麻、沐、黑、沙、海、朵、者、回、玉、把、糙、阿、改、鲜、喜、定、可、靠、洒、摆等等。
二、回族的取姓方式
回族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点,有以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辈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赐姓的,也有主动改用汉姓的;有以回回族名立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名取姓的,还有不少被迫改姓的。
(一)取伊斯兰教先贤和祖辈名字中的一字立姓
俗话说:“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余的就姓撒拉哈。”马姓回民遍布全国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据清代一个马姓回族穆斯林遍历云、贵、川三省回族地区调查,三省内便有“二十七姓马,同姓不同宗”。在回族聚居区,有的整个村、寨、巷都居住着马姓回民,并且有以马姓命名村庄,如马家庄、马家湾、马家寨等等。
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译音。回回原名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另据《怀宁马氏宗谱》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为姓。”二是取自与伊斯兰教的圣人穆罕默德名字有关的字为姓。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穆罕默德圣人非常崇拜和敬佩,平时说话、办事都遵循“圣行”,凡是穆罕默德做过的,回民都乐意做。因此,在起经名时,有很多人都喜欢取与穆罕默德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麦、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时,多取与穆罕默德名字相关的姓。穆罕默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明史》中有“相返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穆罕默德译为谐音“马哈麻”。这样回民在取姓时,多取穆罕默德译音的首字“马”为姓。如元时的回回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福建政和县尉)、马哈谋沙(至正十五年同安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汉文译音译字。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三是回族迫於统治阶级的压力,在当时汉族马姓较多的情况下也遂改为马姓。四是朝廷赐姓马。如“亦刺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内附,命为南京锦衣卫头目;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事,御赐姓马名政,后为南京望族。”由於这样几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马姓回民越来越多。
宛、万、安、王四姓,据回族民间传说和自称,皆源於唐太宗(627年一649年)在位时来我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宛葛思在中国亦译“万尕斯”、“旺歌师”、“斡歌士”、“斡葛思”等等。其后裔取其祖先原名之首音谐音,冠以王姓。有些王姓回民自称是“随燕王来的”,为明初回族军事官后裔。今王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多集中在河北沧县盐山一带和宁夏同心王家团庄等地。安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等地。
穆姓回民多取自回民先辈“穆撒”、“穆罕”等名字的首音。如《元史.氏族表》中就有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等。
有的姓氏,既有取自回回祖辈原名之首音的,也有取自中间某一字音和尾音的。如海鲁丁之后裔姓海,改住之后裔姓改,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
沙姓回民,多取自回回名字的首音和尾音。如《新元史》也黑送儿传记载:“也黑迭儿,西域人 子马合谋沙 子密儿沙 次木八喇沙 次忽都鲁沙 次阿鲁浑沙。”《元史.氏族表》中还记载了倒喇沙、别罗沙、掌机沙等回回世家,其后裔多取自祖辈原名尾音立姓。还有不少沙姓回民是取自祖辈原名首音立姓的。在回回经名中“沙阿得”一名较多,其后裔取沙为姓。《元史》卷132载:沙全,哈刺鲁氏,父沙的,世居沙漠 全初名沙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为姓,而名曰全。
(二)以祖辈的名字分为数姓者
在回族姓氏中,除了马、丁、白等常见姓外,赛、撒、速、忽、纳、闪等十三姓在《百家姓》里却未找到。
回族十三姓,源於我国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占领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率骑兵千人归顺。因赛典赤.赡思丁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任为帐前侍卫,南征北战。窝阔台和蒙哥汗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云南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执政期间,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功绩显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觉地为他树碑。赛典赤逝世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
相传,赛典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孙。“赛典赤”阿拉伯文原意为“荣耀的圣裔”,即伟大的贵族。“赡思丁”的含义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赛典赤的后裔,不仅铭记着前辈的丰功伟业,而且取赛典赤称号之首音‘赛”立姓。
赛典赤.赡思了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拉丁,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有赛、纳、哈、速、忽、马、撒、沙、丁、闪、穆、杨、郝等姓,传说子孙分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灭回”,激起回民大规模武装反抗,即历史上有名的“丙辰之变”,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国各地。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十三姓又演变出其他姓。如忽姓后来又发展为虎、胡姓,闪姓后来又发展为陕姓等等。
再如赛典赤之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苏)、喇(拉)、丁为姓。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今纳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仅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就有纳姓回民七百馀户,四千馀人。喇姓回民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拉姓回民分布在陕西等地。丁姓遍布全国。
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三)皇帝赐姓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彦升和波斯人李 、李询均为皇帝赐姓。元代达姓回回(今分布在江苏省六和县),据达氏家谱,其先世为色目人,名母把拉沙(波斯语:官爵之称),因功绩卓着,被元王朝封为平章政事,并赐名达不华,其后裔取其达不华名字首音立姓。今居住在我国湖北荆州、河南南阳等地的答姓回民,也为皇帝赐姓。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答氏宗谱》载,其族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巳(1293年),讳刺罕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受,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其后裔以答氏为姓。
在白姓回民中,除以前辈原名译音立姓外,还有一个来源是皇帝赐姓。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明代国姓是皇帝的朱姓。据对今安徽、山东朱姓回民家世考证,其先人姓氏为皇帝所赐朱姓。因朱与猪同音,后来不少回民又改为黑姓。张姓回民也系明代皇帝赐姓。据湖北《张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噗罗德“原属回教经名”,“后来赐姓於明初”。从此,其后裔立张为姓。当然,张姓回民中,也有被迫改为张姓的。上海松江纳速拉丁后裔被赐以唐姓。
我国海军史上伟大的统帅、世界有名的航海家之一郑和,就是皇帝赐姓。
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人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燕王即皇帝位后,视随行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便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立郑为姓。今郑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回族当中还有木、金、陕等姓氏也是皇帝赐姓。如陕姓回民是由原来的 姓改为陕姓的。据清朝金天柱《清真释捕辑》载:“明 茂,湖广公安县人 登天顺甲申科进士。廷试时,上不识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在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如今陕姓回民分布在广东、湖南等地。
(四)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
在回族姓氏中,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的虽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富有民族特点。
回族民间早就流传着“回回姓回”之说。在我国河北。山东、西北今居住着不少姓回的回族。
回族立回为姓,据回姓老人讲,有其深刻的含意:一是回回本身是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国”来的;二是回国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门”,即伊斯兰教;三是回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回回民族。为了让后代记住祖源,信仰“回回教门”,记住自己是回回民族,便立“回”为姓。
回族当中还有以地名立姓的。如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孙子伯颜察尔的后裔杨应奎,原住在北京羊市角头(今北京羊市口),取羊为姓。明初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省益都居住,改羊为杨姓。
锁姓回族也源於地名,如明代的锁俄坚为中亚地区的撒马尔干之名称的译音,其后裔便立锁为姓。
(五)汉蒙等民族融合於回族后出现了汉、蒙等姓氏
回族当中还有许多与汉族共有的姓,如李、周、刘、陈、孔等姓。这些姓氏一部分是因与回族联姻出现的,一部分是汉、蒙古等民族在元以后信仰伊斯兰教,并逐步成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持原来的姓氏。如现在回族当中的铁、脱、贴、朵、妥、火等与蒙古族名字铁木耳、贴木耳、脱不花等有关。
回民当中的完姓,据《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惟在曲阜不敢兖国之姓,特称“完”氏。这说明回族在形成程序中,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女真人的后裔,沿用“完”为姓。回民中的端木姓原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汉姓,呼姓原为我国鲜卑人的姓,后因其一部分木姓汉族和鲜卑人融合於回回民族,故沿用端木和呼姓等。党姓回民,其姓氏原为我国西夏党项族之姓,后来因一部分人融合於回回民族之中,所以也沿用此姓。居住在今青海省东部的孔姓回民,原为孔子的后裔,后来因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再如泉州的李贽(原名林载贽),其先祖林驽於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到波斯的霍尔摩斯经商,娶了当地穆斯林女子为妻,“遂习其俗,终身不革,今子孙蕃衍,犹不去其异教”,其后人融合於回族当中。
佚名
2024-06-16 11:14:0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6 03:22:14

    谁知道清远卢氏家族的发展史??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

  • 佚名
    2024-06-16 00:24:04

    面筋的发展历史

    最早由尼姑庵的一位师太发明的炸面筋。五里街口是大德桥,桥畔的尼姑庵。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幽,四时善男信女不绝,逢佳节或菩萨诞辰,无锡城厢老太太常来此念佛坐夜,...

  • 佚名
    2024-06-16 06:33:50

    天主教的发展史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希腊语:Παλαι

  • 佚名
    2024-06-16 13:59:19

    CHANEL发展史

    CHANEL CHANEL“夏奈尔”这个品牌是一个美丽而非凡的法国女子加布瑞拉.夏奈尔(Gabrielle Chanel)创立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夏奈尔”品...

  • 佚名
    2024-06-16 06:15:37

    王姓家族发展史

    主要源流: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

  • 佚名
    2024-06-16 22:54:48

    亓姓的历史发展

    亓姓出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大夫亓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古代,“亓”、“丌”和“笄”是同一个字,同义通假。在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春...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排球发展史

    原发布者:ZYLTrent 排球的起源和发展排球的起源排球运动诞生于1895年,创始人是威廉·G·摩根,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沃克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身为热衷于推广...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邱姓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如西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和丘俊 。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一说今山东昌乐 ),其支庶...

  • 佚名
    2024-06-16 08:00:00

    橡皮的发展历史

    1770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说:“我见到一种非常合适于擦去铅笔笔迹的物质。”当时,整个欧洲均采用切成小立方体的橡胶粒来擦走笔迹,这种物质遂称为橡皮。...

  • 佚名
    2024-06-16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