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怎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个人责任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呈现出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形式.
然而,如果细心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就会发现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许多学生延伸茫然,有的甚至对他人 的热闹漠不关心 .好像 自己是局外人 .他们是谁?是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忽略的“学困生”群体.
学困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不能忽略、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内向、心理自卑,不善于和人沟通,学习兴趣不浓厚,不愿动脑,基础知识欠缺,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也更谈不上寻求 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的方法.这些原因都致使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和同伴存在诸多距离。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达到合作学习的良好效果呢?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 恰当的给学困生在课堂中定位
新课改理念强调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我常常采用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小组成员要经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展示、合作探究的阶段过程。学困生作为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之一,教师应设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与交流中去。
1、他们应该是主动学习中的参与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确掌握本班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分层要求,明确告诉学困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制定学习任务时,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给予一些“跳一跳”能完成的任务。并适时指导、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他们应该是合作学习中的好问者。合作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学困生应该参与其中。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小组长要关照学困生注意听清其他同学的发言,督促做好记录,不懂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来。教师也应该鼓励其他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关注学困生,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把帮助学困生的学习实效,纳入小组考核中来,一激励更多的优生来关注、帮扶学困生,以真正给学困生带来投入学习的幸福感。
3.他们应该是课堂展示的发言者。学困生不敢主动发言,这种习惯已经是根深蒂固。教师要在小组内创设机制,保证学困生对自己掌握的答案优先发言,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而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确保学困生能成为小组展示的发言人。
4他们应该是探究学习中的倾听者。探究性学习中学困生往往是袖手旁观,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认识不深刻,自身知识的知识漏洞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成了他们主动参与的障碍,在此,教师要引导学困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做好笔记。
二、达成学困生角色实践的措施
(一)、真正关注学困生,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成了优生的天堂,而学困生们却无所事事;在分组讨论时,他们无话可说;在练习巩固时,他们无从下手;在质疑释难时,他们无言以对……偶尔有机会起来发表意见,也是胆颤心惊,语无伦次,在老师的叹息和同学的嘲笑声中尴尬地坐下。更多的时候,老师们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想在这些学生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要尊重、热爱、关心学困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把学生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喜欢听老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投入到小组学习中来。例如:上学期教的七年级学生王娅妮,她从小留下了脑膜炎后遗症,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教学时特别的尊重、关注、宽容她,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她的发言,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科学组建学习小组,使学困生有事可做。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有意地把优、中、学困生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学习小组只安排一个学困生。小组讨论中学生存在着只顾自己发言,不关注其他学生讨论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参与议讨论而在闲聊。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实行小组角色分工。如: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这样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我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次讨论的报告员有可能就是下次讨论的记录员,这样,学困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心下移,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为防止出现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学困生无言以对的局面,我把教学重心下移。首先,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主动、耐心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又要给学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其次,在小组汇报时,应多让学困生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要有目的性的提问:“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呢?”等这样的问题。这既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又可检查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四)、培养和提高学困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1、培养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困生由于发言机会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些时候往往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其表达能力,如可引导他们借助手势、动作、图画等完成其中的表达过程。在交流汇报时,有意识地多让学困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则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培养学困生敢于表达的勇气。在合作交流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学困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和勇气与其他同学去进行辩论、表达,从而跟随别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要尊重其他组员的发言,特别是小组中的学困生及其发言,不嘲笑他人的发言。其次是教师多关注学困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多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困生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2、培养倾听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困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的发言,教师应明确告诉他要做到:倾听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教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地听别人说完,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使学困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学习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3、培养经常反思的习惯。反思是学习思维活动的动力。合作学习中,反思是学生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回顾分析的过程。主要是反省、探索、提高和解决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问题。由于学困生本身的能力和习惯现状,反思对他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可以他们问问自己:别的同学是怎样想出来的?他们说的对吗?我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了吗?我都明白了吗?今天我发言了吗?我还能说些什么?等等。教师针对学困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促进学困生自我提高和不断发展。
(五)、评价体制向学困生倾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对学生采取评价倾斜策略,即对能有效帮助学困生的小组实行评价升级制度。各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团队进行组间竞争,帮助学困生的业绩作为小组间竞争的一部分,与小组总体成绩挂钩。教师要比较学困生在组内和课堂上不同时段的表现,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加分)。这种评价倾斜能使每个学生更具责任感和成功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关注合作学习整体活动的同时,更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眼睛里真正关注他们,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注重对他们合作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有效地指导和设计合作内容,真正做到让每位学困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当然,对学困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做好阶段式的内容调整和学习要求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困生学习的实效。
佚名
2024-06-07 02:40:1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